记者从多家企业负责人那里,印证了这种说法。每到水稻收割季节,为了收集水稻秸秆,雷州市牛车水牧业有限公司都会与村民签订《水稻秸秆收集合同》,给予村民补贴,标准为一亩5元,从而获得进田收集秸秆的权力。广东浩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每吨200元标准收购当地农民的秸秆,并为当地村民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设备操作、车辆运送的岗位,每月工资超过5000元。怀集三农环境美化有限公司,单单秸秆回收环节,就带动农民就业50多人,惠及40多个家庭,每户年收入增加额为5000元以上。
“如何收集到足够的秸秆,几乎成为了企业能否扩大经营规模的关键因素。”雷州牛车水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康泉坦言,“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专门组建了一支秸秆收集队伍,秸秆离田作业一次可达三万亩,加大成本从省内各地,甚至广西、海南等区域收购、收集秸秆,以保证饲料加工厂的正常运作和按时交货。”
从一文不值,到炙手可热,小小的秸秆,孕育着一个拥有巨大空间的产业。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吸引更多企业、农户参与谋划秸秆利用转化模式、挖掘秸秆利用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巩固和完善农业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成果的关键。”张育灿表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尤为关键。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探索更有效的利用转化技术,使秸秆综合利用走出技术屏障,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各类产业发展的相关技术体系,为广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碳达峰碳中和中贡献秸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