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田后,土壤多了有机质,辣椒长势好,地里明显有劲儿。”已经进行了四年秸秆还田的朱存峰说。


如今,正是寿光蔬菜大棚换茬时节。在过去,大部分菜农都是采用人工拔棵子的方式,将作物秸秆运送到垃圾存放点,费时费力费钱。
转变得益于寿光在全市大棚区推广的秸秆还田。寿为推进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我们制定补贴政策,全面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肥料化、秸秆燃料化三种模式,力争2年内蔬菜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消化全市70%以上的蔬菜秸杆,为百姓创造一个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说。
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彩椒种植户李保先从2016年就开始秸秆还田。现在雇工解绳、捡拾地膜、滴灌管,全部下来是合算到每棵彩椒就是一毛二分钱,一亩地大约2500棵,还田机械费是每亩150元,总共是450元。而不秸秆还田的,雇工拔秧清园,一棵至少要两毛钱元,总计500元,还不包括自己开车运到暂存点的费用,秸秆还田算起来还能省50元。
“省时省力省钱,关键是村里大棚区都干净了。不像以前,有暂时存放区,也容易招引苍蝇,也有臭味。”李保先说。


今年,洛城街道制定了农业面源污染暨秸秆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全街道实行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包地块工作责任制,把还田任务量化,层层分解到村、组、地块,签订承诺书共计15500多份,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秸秆还田工作责任体系。
相对于茄科类蔬菜,藤蔓类蔬菜因为落蔓,分离地膜相对费工,大部分菜农觉得有点难。
“丝瓜纤维多,能打碎还田吗?”圣城街道南马范村种植丝瓜的农户多,担心还田效果。南马范村党支部书记寇孟玉拿出自己家的大棚做实验。1个小型旋耕机来回两遍,看到丝瓜秧蔓顺利还田,老百姓放心了。



“种植户带头更有说服力。而且抱团好干活,不管是租用大型机械、还是买菌种,左邻右舍都能一块商量。”圣城街道金马寨村村民梁金波说。
为从根源解决大棚秸蔓污染问题,圣城街道为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划出路线图,制定了“七个到位”。分别是做到“两委”成员包户到位,逐户分析动员到位,机械、菌种服务覆盖到位,28个高标准暂存点建设管理到位,每个村带头户现场会到位,处理处罚到位,思想认识工作措施到位。
目前,圣城街道规划了28个高标准大棚秸蔓暂存点,3000多个大棚秸秆还田。



“近几年的秸秆还田实践证明,旋耕后的土地灌足水分,经过高温闷棚,蔬菜秸秆、肥料腐熟得更安全、更迅速、更彻底,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化龙镇农委办负责人张利焕说。
“市里、镇上多次宣传秸秆还田的好处,还有专家、技术员指导,大家愿意接受。”纪台镇茄子大棚种植户吕红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