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平台 » 行业标准 » 正文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23  浏览次数:103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 (报批稿)释义 1.1.标准编制的必要性与意义 1.2.标准编制的依据 3.1.标准的适用范围 3.2.标准的编制原则 4.1.标准的主要框架 4.2.标准条文编制依据 4.2.1.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4.2.2.调查方法的说明 4.2.3.评价方法的说明 4.2.4.编写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114.3. 相关附件的说明 标准编制的必要性与意义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石油价格不断上升等问题,进入21世 纪以来,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发展替代能源,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 积极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法规和政策,能源多元化和发展可再 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发展之大势。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07年能源 消费总量为26.5亿吨标准煤。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 气等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对生态 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清洁的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紧迫课题。在太阳能、风能、 水能、潮汐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具有 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等双重属性,是唯一可存储和运输的可再生能 源,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领域之一。 农作物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稻谷、小麦、玉米 等农作物籽粒以后,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副产品。我国是粮 食大国,具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由于秸秆资源分布分散、统计起 来比较困难,目前对农作物秸秆资源状况的分析多数是建立在统计 资料的基础上的1,2,3,缺乏详细地研究,阻碍了秸秆能源化利用进 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和严格的定义,实际上不同的资源调研工作缺乏可比性。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 规范、有效的调查与评价方法,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资源科学,2003 年,25(4)。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 年,21(3)。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农业工程学报,2002 年,18(3) 本标准制定了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范围、内容和方法,建立农 作物秸秆评价标准体系,用于指导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调查与评 价工作,有利于我国秸秆能源化利用进程。 标准编制的依据本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编制的基本要求,遵循�9�7中华人民共 和国可再生能源法�9�8,在符合国家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 产业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按照保守性、前瞻性原则编制。 守性原则。在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中,应坚持保守、谨慎的原则, 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评估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 过高估计秸秆资源量,也不低估秸秆的现有利用量和损失量。 前瞻性原则。前瞻性也叫超前性。在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中,要 根据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发展趋势以及其他竞争性用途的发展趋 势,测算秸秆资源未来可能源化利用资源量。 标准的编制过程2008年1~2月:正式组建标准制定小组,国内外调研,收集相 关技术资料; 2008年3~7月:提出、研究、分析标准中技术参数 和调查、评价方法,编写标准征求意见稿; 2008年8月:向全国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咨询公司、行业 协会、农村能源管理与推广部门征求意见。向25个单位发送征求意 见稿。收到征求意见稿后,回函的单位20个。其中,收到征求意见 稿后,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的单位16个。没有回函的单位5个; 2008 年9月:根据建议和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累计征求意见40条, 其中采纳30条,完成标准的送审稿,申请审定; 2008年10月10日: 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进行了审定,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审定,并 提出了审定意见,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报有关部门审批,尽快颁 布实施; 2008年10月:根据专家意见,相应修改标准的内容,完 成标准报批稿。 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调查范围、内容和方法、评价 指标和计算方法、评价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以上行政 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主要调查与评价谷物、豆类、 薯类、油料、棉花等农作物秸秆。 遵循GB/T1.1-2000 和GB/T 1.2-2002 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进 行编写。 紧密地结合现阶段农作物秸秆发展实际状况,针对调查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制定。 标准的主要框架根据标准的要素要求,以及本标准的特点,设定标准的主要框 架如下: 前言 引言 编写调查与评价报告附录 标准条文编制依据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本标准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建立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评 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量、密度、有效收集时间、经济性和特性等 指标,如图1 所示。 草谷比是指某种农作物单位面积的秸秆产量与籽粒产量的比值,即:草谷比=农作物秸秆产量籽粒产量。农作物秸秆的重量与 含水量密切相关。因此,当给出某种作物的草谷比时,需同时注明 含水量,通常按风干时计。数据来源:按照�9�7GB 5262-85 农业机 械试验条件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农牧机械)�9�8进行实测或参考调 查区域的历史资料。不同文献和研究的草谷比见表1。 常见作物秸秆的草谷比序号 数据来源 小麦 玉米 稻谷 油菜 棉花 《农业技术经济手册(修订本)》,1984年。 1.1 1.2 0.9 1.5 3.4 中国作物的收获指数,1990年。1.77 1.269 1.323 2.985 1.613 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获得性评价,1998年。 1.366 2.0 0.623 2.0(油料) 3.0 秸秆合理利用途径研究报告,1999年。 1.28 0.95 1.24 2.11 3.13 秸秆直接燃烧供热发电项目资0.73 0.90 0.78 1.29 3.53 源可供应调研和相关问题的研 究,2005年。 国家能源办项目: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调查与评价研究, 2007年。 0.73 1.25 0.68 1.01 5.51 BiomassAvailability 0.5(北欧、中欧)0.9(南欧) 0.7 国外生物质能的政策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2)理论资源量 理论资源量是指某一区域作物秸秆的年总产 量,表明理论上该地区每年可能拥有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因为农 作物分布的比较分散,通常均匀地分布在某一地区,并与当地的自 然条件、生产情况有关,统计起来比较困难。一般根据农作物产量 和各种农作物的草谷比,大致估算出各种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即农 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农作物产量草谷比,而农作物产量又等于播 种面积乘以单位面积产量。 (3)可收集资源量 可收集资源量是指某一区域通过现有收集方式可供实际利用的农 作物秸秆的数量。考虑到收集过程中的损耗,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 资源量并不相同,受到收集方式、气候等原因的影响,与收集技术 和收集半径等因素有关。在农作物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产品需要留 茬收割;在秸秆收割以及运输过程中,也发生部分枝叶脱落而造成 损失,可以实地调查作物割茬高度5占作物株高的比例和秸秆枝叶 损失率,获得收集系数进行计算。 割茬高度:作物被切割后留在田上的茎秆的高度。(4)收集成本 成本是指农作物秸秆利用过程中,在收集、临 时贮藏以及短途运输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常是指农作物秸秆的 到厂价格,与当地的劳动力价格以及运输距离长短(收集半径)有 关。农作物秸秆的成本通常是由收集成本与运输成本所组成的。收 集成本指秸秆收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收集、装卸、贮藏以及 短途运输等费用。由于具体计算较为困难,可采用机会成本进行替 代。机会成本是指生物质资源用于某一用途,同时丧失了用于其他 用途所能带来的潜在收入。如农作物秸秆用作燃料,就丧失作为饲 料的机会,秸秆作为饲料的价格可以作为其机会成本。运输成本是 指生物质资源从临时贮藏点运输至处臵地点的费用,每吨生物质资 源的运输成本与运输距离成正比。 (5)可利用资源量 可利用资源量是某一区域可供实际利用的 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主要包括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燃用和废弃焚烧的 秸秆资源量。秸秆作为农作物的副产品,除了能源利用外,同时也 是工、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以及造 纸、建材、编织、养殖食用菌等工副业的生产原料,用途广泛。因 此,评价可利用的秸秆资源量时,除了扣除为保证土壤肥力的秸秆 还田(或过腹还田)量外,还需要考虑当地秸秆资源现有的竞争性 用途,实际可利用资源量低于可收集资源量。 (6)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 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是指某一区域人均可利用秸秆资源占有 的数量,表明秸秆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这一指标越高,则该地区 的秸秆资源相对越丰富,扣除用于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用能外,还有 剩余用于其他用途。反之,这一指标越低,则该地区的秸秆资源相 对匮乏。可用该地区可利用秸秆资源量除以该地区乡村人口进行计 (7)资源密度资源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单位面积秸秆资源的数 量,表明资源的丰度及经济性。从资源收集的角度来看,这一指标 越高,则秸秆资源集中度高,收集半径小,收集成本低,资源化利 用的经济性好,适合于规模化开发利用方式。但资源密度较小时, 并不意味着不适合利用,而只是说明不适合规模化利用方式,仅适 用于分散式利用方式。 当秸秆资源量分别选取理论资源量、可收 集资源量和可利用资源量时,对应理论资源密度、可收集资源密度 和可利用资源密度。区域的面积可以分别选取国土面积、耕地面积 和播种面积。 (8)有效收集时间 有效收集时间是指农作物秸秆在作物收获 后,在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的前提下可供收集的时间。 5.2.2. 调查方法的说明 实地调研以典型区域为对象进行调查,采用座谈和入户调查相 结合的方式。其中,选择所调查乡镇和村时,应考虑经济(发达、 较发达、不发达)、农民收入(高、中、低)、农作物播种面积、 是否具有典型性等因素。具体如下: (1)座谈:分县、乡(镇)、村三级进行。1)县级座谈:参 与的部门包括农技推广、土肥、畜牧和农村能源等部门,通过了解 所调查县的整体情况,选出典型调查乡镇;2)镇级座谈:了解所 选乡镇的整体情况,并在每个乡镇挑选至少2 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 村;3)村级座谈:了解所选村的整体情况,根据情况选择不少于 15 户进行入户调查。 (2)入户调查:调查人员携带调查表进入农户调查,确保获 得准确、完整的数据。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所选县基本情况、主要农作物生产 及秸秆利用情况、农户秸秆利用与生活用能情况。其中前两部分内 容主要由相关县进行填写,第三部分内容入户调查。 (1)基本情况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GDP、村镇数量与分布、总人口 数、农业人口数、农户数、人均收入、劳动力成本等; 2)气候状况:包括近三年的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雨 量、降雨天数、日照时数、无霜期等; 3)土地资源及利用情况:包括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农作物 种植种类等。 (2)主要农作物生产及秸秆利用情况 1)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包括近三年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 产量等; 2)养殖业情况:调查牛的养殖情况,包括肉牛年出栏数、奶 牛的年存栏数、规模化养殖场状况等; 3)秸秆利用情况:包括秸秆收获方式、秸秆利用情况(还田 量、饲料青贮量、家庭燃用、工业用途等方式)、秸秆收购方式及 成本等。 (3)入户调查内容 包括农户基本情况、农作物生产情况、秸 秆利用情况、生活用能情况等方面内容。 5.2.3. 评价方法的说明 在完成资源调查后,将按照下述步骤对该区域的秸秆资源进行 评价,评价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将及时反馈,进行补充调查。 (1)秸秆可利用资源量评价 1)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包括主要农作物草谷比、播种面积、 产量、收集系数、可利用系数等,分别计算出秸秆理论资源量、可 收集资源量和可利用资源量。 2)分别选取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计算秸秆的资 源密度。 3)计算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 (2)秸秆经济性评价 1)根据当地劳动成本情况和运输状况,计算秸秆的成本。 2)对于不同的秸秆利用技术潜力进行评价。如秸秆秆能源化 (如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沼气以及秸秆气化等)、秸秆饲料化 以及秸秆工业原料化等利用技术,包括秸秆资源数量、价格和收集 半径等。 (3)秸秆资源未来发展预测 根据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发展趋 势以及其他竞争性用途的发展趋势,测算秸秆资源未来可利用资源 (4)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对秸秆资源的开发决策具有 重大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不确定性问题影响秸秆 资源预期数量的不确定和成本的不确定,在资源评价中必须加以处 理。可采用敏感性分析,考查秸秆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秸秆资源 不确定性问题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生产 的影响,劳动力成本的变化,以及新型秸秆资源利用技术的出现等。 5.2.4. 编写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依据调查目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可对 下面章节和内容适当增减。 a)前言:包括调查与评价的目的与意义、调查任务承担单位、 调查任务合作单位、调查区域和时间; b)调查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 d)调查过程; e)样品采集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 f)秸秆资源量可供性分析; g)秸秆经济性评价; h)秸秆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i)不确定性分析; j)结论和建议。 相关附件的说明为了合理地安排标准的整体结构,并提供资料性信息,本标准 附有二个附录,分别为: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秸秆含水量试验方法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调查表格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