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秸秆有去处,天蓝民富(秋收话秸秆之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6  浏览次数:2964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由现在的秸秆禁烧,很容易就想到了古代的鲧禹治水。鲧治水采用的是封堵的方法,结果却是多年水患难除。禹治水反其道而行,采用疏通河道的方法,引导洪水奔流入海,最终完成治水大业。只一味地禁止焚烧秸秆,这显然是“封堵”之策,农民从主观上其实并不想焚烧秸秆,可是因为秸秆没有合适的去处,也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耕种,焚烧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简捷的办法。不让农民焚烧秸秆,关键还得给秸秆找出路。如若不然,即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治理的效果也不会是最佳。

                u=1112348375,980085210&fm=21&gp=0
 
          把“老大难”的秸秆变成“宝贝”,使用秸秆来进行发电,发电余热用于城区集中供暖,每年消耗秸秆30万吨,年发电量2亿度,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达到18万吨,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每亩秸秆还能为农民带来70元的收入,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多赢局面。秸秆焚烧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了,清洁能源增多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这才是真正的“疏通”之策,是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焚烧的。

治理秸秆焚烧问题绝非只有华山一条路,但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为秸秆找到去处。秸秆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地里只能被焚烧或丢弃,可是找对了地方就能变废为宝。将秸秆转化利用的途径其实很多,进行深耕还田、沤制有机肥料、用于食用菌生产、制造沼气、养殖牲畜、生产清洁能源等等,这些都是秸秆的好去处。当农民意识到秸秆有用,意识到秸秆能够创造价值,意识到秸秆能够促进增收,试问又有谁还会去执意焚烧秸秆呢?

当然,对秸秆进行转化利用,也不是说起来那么容易,这需要有详尽的规划,需要资金技术的投入,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引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但是为了空气质量好转,为了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这样的投入和探索是值得的,也一定是有意义的。

秸秆有了好去处,农民的收入因为秸秆获得增长,基层干部有更多的精力去抓发展,农村不再是烟雾缭绕,人们也可以尽情欣赏乡间的白云蓝天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