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不科学的耕作方法是主要因素之一。黑土地作物种植收割后将地表秸秆等有机物清理干净,使土壤微生物的食物减少,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降低,影响到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累,造成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当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跟不上时,农民首先选择的就是增施化肥,这样,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还对土壤环境、水环境造成威胁,甚至危害国家粮食安全。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近60年来,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区更是下降了50%,甚至有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降到了20克/公斤以下。这表明黑龙江省乃至东北黑土地已经进入了“亚健康”状态。
黑土地之所以肥沃,是几万年的自然馈赠,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经过长时间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如今,黑土地“生病了”,而秸秆这个地表植被就是给黑土地治病的一剂天然的便捷“良方”。因此,必须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为黑土地“疗伤”。
为此建议:由政府主导推进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可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直接还田就是把灭茬儿粉碎后的秸秆撒进田地里,再翻至35厘米深的土层中,秸秆腐化前是透气又储水的土壤海绵,腐化后就是营养丰富的有机肥。间接还田就是采用科技手段,用生物菌肥和腐熟剂等把秸秆加工成肥料,还田后效果更好。秸秆肥中含有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补充耕地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显著作用。
政府部门要加大引导力度,出台秸秆还田鼓励政策,激发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进行整县(场)制推进,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大户等为主体,根据每个县的区域特点,建立核心示范区和辐射示范区推进秸秆还田。像推进河长制一样,要有领导包保,强力推进;要强调项目整合,建议相关部门联合设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建立由政府主导、科研人员参与、农民实施的管理、科技、生产三位一体的运行体系。同时,利用卫星和航空遥感对黑土地秸秆还田进行监督。
同时,要像保护天然林一样,加大投入推进秸秆还田。从目前看,推进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地的国家补贴还不稳定,时多时少、时有时无,不能给农民以信心,农民也就没有决心。应该建立完善的秸秆还田制度,加大秸秆还田的补贴标准,配套秸秆还田的机械设备。对生产秸秆生物菌肥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降低生产成本。坚持黑土地保护的公益性。黑龙江省的秸秆还田补贴延续以往政策,均按省级和县(市、区)分担比例4:1,即省财政每亩补助40元,各县(市、区)每亩匹配10元,对没有匹配资金的县(市、区),将不予补贴,这对于经济发展滞后、靠财政吃饭的县(区)来说,压力巨大。国家政策补贴加上县(区)匹配资金仅达到50%左右,其余50%资金仍需农民自筹解决,无疑增加了农民种地成本和秸秆还田实施难度。
最后,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以技术支撑推进秸秆还田。建议农业科技部门要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秸秆生产肥料还田手段,继续推广应用成熟技术,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采用秸秆深混还田、覆盖还田和秸秆离田沤制还田这三种方式,将玉米秸秆深翻混于土壤0-35厘米土层之中。监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当年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效率为17%,半腐解物的含量提高了16.9%。玉米秸秆连续3年深混还田,黑土地0-35厘米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加了约1.47克/公斤,对于保护黑土层、保护土壤水分和提高春季土壤温度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水稻秸秆中含有大量新鲜的有机物料,在归还于农田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作用,就可以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又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还能促进微生物活力和根系活力,达到水稻增产5%-10%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