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政策法规 » 正文

绍兴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作方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22  浏览次数:1066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现将绍兴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作方案转发如下,供全国秸秆行业参考

 


                

      为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 农作物秸秆无废化处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无废城市创建”为目标,以“还田为主、多化并举、全量利用”为导向,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支持”的途径,大力推进秸秆资源化、产业化利用,提高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特别是提高秸秆离田利用量,优化我市秸秆利用结构。构建秸秆全量利用长效机制, 2020年全市各县(市、区)新建一处及以上秸秆收贮网点,每个收贮点秸秆收集覆盖面积不小于3000亩、收贮能力不小于200吨,秸秆综合利用目标率超过96%,其中离田利用量不低于16%。

二、主要措施

(一)加快构建秸秆收集贮运体系

秸秆收集贮运体系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目前制约我市秸秆离田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培育秸秆收集打捆队伍,构建以需求为引导,利益为纽带,政府扶持、企业主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行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重点在秸秆利用主体周边区域建立秸秆储存基地,提高秸秆粉碎、收贮、运输能力。将粉碎、捡拾打捆等秸秆利用机械列入政府补贴农机目录,同时帮助解决收贮、加工、管理用房等必须的配套用地。

(二)扎实推进秸秆利用台账系统建设

为准确掌握农作物秸秆产生与利用情况,建立各县(市、区)年度秸秆产生量台账、利用量台账,开展企业、农户秸秆利用情况等台账基础数据调查,推进秸秆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根据我市主要农事季节,确定各县(市、区)上报报表和时间分别为:6月15日、8月31日、12月20日和次年4月30日前向市级报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台账、利用量台账、利用水平计算表、企业秸秆利用调查表、农户秸秆利用情况调查表和企业秸秆来源登记簿。(详见表1-6)

(三)全面推行秸秆机械粉碎还田

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是综合利用的最有效途径。推广选用带茎秆切碎和抛洒装置、全喂入或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作业,便于秸秆还田和埋茬。加强农机信息、技术服务,组织市内、市外专业队伍开展机械收割、加工、运输活动,扩大实施以水稻秸秆为重点的机械粉碎还田,实行全量或部分粉碎还田。相关秸秆切割、粉碎、翻耕等机械,在国家农机补贴标准上再给予一定比例的上浮。各县(市、区)按秸秆全量还田面积,给予农机作业组织一定的作业补贴。

(四)优化利用结构,提升利用能力

1.推广秸秆在竹笋培育上的覆盖还田应用模式。秸秆覆盖毛竹、雷竹栽培竹笋具有秸秆利用量大、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在毛竹、雷竹主产区,需要根据秸秆覆盖利用时间集中、要求秸秆质量较高等特点,重点做好秸秆收贮工作,全市年秸秆数量不低于10000吨。建议重点在嵊州、柯桥推广。

2.秸秆加工有机肥利用。推广秸秆堆沤发酵制取有机肥实用技术,在嵊州甘霖等地建立茭白秸秆堆沤发酵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将茭白等农作物废弃物收集堆沤,通过好氧发酵制成有机肥实现废物循环利用。依托绍兴市已有的有机肥加工企业,利用收割打捆一体机实现新鲜秸秆收集,大力推进秸秆加工有机肥利用工作,拓展秸秆利用途径、降低企业原料成本,减少作物种植时的化学肥料投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议重点在诸暨、上虞、嵊州推广。

3.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化利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一种清洁能源、有很好的市场前景,销售价格在1000元/吨左右,主要用于取暖、生活炉灶、工业锅炉、生物质发电厂等,是秸秆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由于生物质颗粒加工中需要用到大量电机,用电成本高昂,需给予适当的电费优惠扶持发展。建议重点在上虞推广。

4.秸秆饲料化利用。薯类、玉米、茭白、稻草等秸秆通过网点收集→切碎→青贮打包机打捆包膜→机械化装运→青贮酸化期→取用喂牛、羊模式,可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秸秆转化率。由于秸秆产生时间集中,而牛羊每日消耗秸秆量基本稳定,所以需增加秸秆青储能力。将秸秆青储窖纳入补贴,有利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建议重点在越城、上虞、诸暨推广。

5.秸秆基料化利用。以水稻、茭白秸秆和桑、果树枝条为原料生产食用菌,菌渣又可作为有机肥还田利用,形成“秸秆→食用菌→菌渣→有机肥”或“秸秆→基质→有机肥”的循环模式。需要保证堆放场地,重点在诸暨、新昌推广。

6.引导多形式还田利用。对于交通所限的山区、零星地块等不宜机械收割地区,要尊重农民种植习惯,探索把禁烧与涉农奖补政策挂钩,进行约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禁烧宣传和技术指导同步,因地制宜引导秸秆就地覆盖、生物腐熟、错时堆放、行间铺草等各种方式还田。拓宽异地离田利用渠道,提倡水果、畜禽、竹笋、林木等园地覆盖,发挥秸秆增肥、保水、抗旱、抑草等综合效益。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责任主体,要把秸秆综合利用纳入对各级政府目标考核责任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到村、到田头地块、到生产主体。

2.加大政策扶持。要把机械化粉碎还田、能源化利用、基料化利用、中小规模综合利用作为利用和扶持重点,将秸秆综合利用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政府扶持、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加强科技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秸秆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加强农作物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捡拾打捆为一体的农业机械研发和技术集成,争取在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以及工业化利用关键技术、设备上取得新突破,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制定并严格执行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标准。

4.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横幅、公开信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意义,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增强秸秆禁焚与利用意识。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利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来源。

四、考核办法

秸秆综合利用相关考核以完成秸秆利用率超过96%为前提,离田利用率高低作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考核排名的主要指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