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我省科学施肥水平不断提升,对促进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增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存在亩均化肥用量偏高、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式落后、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过度依赖化肥、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增加生产成本、浪费肥料资源,而且破坏耕地质量、加剧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农业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及推进落实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坚持作物有机碳营养与矿质营养并重,按照“精、调、改、替、提、带、集”的技术路径,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通过调优结构、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地力提升和技术集成,实现化肥减量增效,走出一条高产高效、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保障生产、节本增效。在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减少化肥不合理投入,转变肥料利用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和施肥需要,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分阶段、分区域、分作物控肥目标任务,稳步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考虑土肥水种等生产要素和耕作制度,按照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有效推进科学施肥。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实施方式,充分调动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积极性,构建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
二、行动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全省化肥使用量总体实现负增长,其中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率先实现负增长,湘西地区实现缓增长(增幅控制在1%以内),其它地区实现零增长。
一是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养分还田率达到60%;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60%以上;种植冬绿肥1500万亩以上,其中紫云英1000万亩以上。
二是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改化肥撒施、表施为化肥深施,采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机械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湘江流域、洞庭湖区推广机械化深施面积500万亩以上,在设施农业园区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100万亩以上。
三是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氮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四是化肥使用量逐步减少。与2014年相比,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减少17万吨(纯量,下同)以上,年均减肥1%以上。
五是耕地地力有所提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行动,使1131万亩高产田得到提质改造、2185万亩中低产田变为高产稳产农田,全省高标准农田达到3316万亩,全省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
三、技术路径
加强分类指导,分作物、分区域,推进科学施肥,在“精、调、改、替、提、集、带”七字上下功夫。
一是精,即推进精准施肥。充分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和施肥专家系统,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增产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科学划定施肥单元,合理制定针对不同土壤类型、肥力水平和周年耕作制度的作物亩均化肥施用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二是调,即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调整优化各生育期施肥比例,以及轮作周期各茬作物之间的肥料运筹方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速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缓释肥料、水溶肥料和生物有机肥等高效新型肥料。
三是改,即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农业生产技能。加强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
四是替,即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恢复绿肥种植面积,提高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力争有机养分占施肥总量的40%。
五是提,即提升耕地地力。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地力培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
六是集,即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优选良种、增苗减氮、水旱轮作、深耕改土、种养结合等高产高效技术,注重发挥良种良法的增产潜力,减少作物增产对化肥的依赖,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境友好”目标。
七是带,即大户带动。以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专家系统为平台,以推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一对一”个性化精准施肥指导服务和小型智能配肥服务。通过大户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科学减肥。
四、区域布局与重点作物
(一)区域布局
1、湘北洞庭湖区。包括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三市环洞庭湖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耕地土壤多为河流和湖泊沉积物发育而成,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在双季稻、蔬菜、油菜等大田作物通过控制水稻直播、增加基本苗、机械深施、秸秆还田、调整种植结构等途径,实现减肥增效。
2、湘中、湘南丘陵区。包括娄底市、衡阳市、永州市、郴州市及邵阳市的邵东县、邵阳县、新邵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和邵阳市四区。该区多为丘陵岗地,水田分布在冲垅地段,旱土及园地主要分布在缓坡地带,耕地肥力分布不匀。在双季稻、玉米、柑橘、蔬菜等作物上落实增加基本苗、精准施肥、秸秆还田、发展绿肥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
3、湘西、湘东山丘区。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的所有县市区,以及邵阳市的城步县、绥宁县,株洲市的炎陵县,郴州市的桂东县、汝城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常德市的石门县。该区域耕地立地条件较差,耕地地力相对较差。这一区域减肥重点在蔬菜、水果,主要是通过优化肥料施用结构、有机肥替代和水肥一体化,减缓化肥用量增长势头。
4、长株潭等城郊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区域,以及其他县级以上城市郊区。该区域地处城市周边,土壤肥沃,交通便捷,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较好,耕地复种指数高,蔬菜种植面积大,亩均化肥用量大。这一区域以蔬菜、水稻为重点,实施精准施肥、增施有机肥、普及秸秆还田、推广水肥一体化,发展冬绿肥。
(二)重点作物
综合考虑用肥量多的作物、区域、环节,从2015年开始,率先在水稻、蔬菜、柑橘、葡萄等作物上,按照既定减肥目标分区域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
水稻:不断完善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按照既定目标调减施肥总量,切实做到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其他肥料因缺补缺。大力推广钙镁磷肥、磷酸二铵等碱性肥料,示范推广增效氮肥(如包膜尿素等)、缓释肥、硅钙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新型肥料,对土壤pH值小于5.5的稻田,适量施用生石灰等土壤调理剂。坚持有机无机结合,推广秸秆还田,恢复发展绿肥种植,引导农民增施商品有机肥、农家肥、沼渣沼液替代部分化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合理确定基追肥比例,大力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叶面施肥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坚持农艺农机融合,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鸭)等生态种养。力争水稻亩均减少化肥1-2公斤,其中长株潭地区亩均减少1.5公斤,洞庭湖区亩均减少1公斤以上,其它地区每亩减少0.5公斤以上。
蔬菜:在露地蔬菜上,推广配方施肥,依据土壤肥力条件、目标产量、作物需肥规律,优化氮、磷、钾肥用量,合理分配不同生育期施肥量。增施有机肥,引导农民增施商品有机肥、农家肥、沼渣沼液等替代部分化肥。酸化严重的菜田适量施用石灰等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亩均减少化肥3-5公斤。在设施蔬菜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是推广滴灌、微喷等技术。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腐熟剂,覆膜堆沤)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一般化肥用量减少30%。
柑橘:结合柑橘标准园创建,加快建立柑橘科学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示范推广测土测叶测果配方施肥技术,将调酸改土与适产提质栽培有机结合起来,酌情施用生石灰,推广生草覆盖、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推广柑橘专用肥,普及推广叶面肥,亩均减少氮肥1公斤以上。
葡萄:结合葡萄标准园创建,调整优化葡萄科学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因地制宜调减葡萄目标产量,将增产施肥与经济、环保施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葡萄专用肥,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防止土壤酸化、盐渍化,着力提升葡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持续产出能力。
五、重点工作
(一)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巩固、拓展、延伸、深化”八字方针,创新工作方式,加快成果应用,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一是拓展实施范围。在巩固基础工作、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二是强化农企对接。充分调动肥料生产企业、经营商、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深化农企合作,加强产需对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信息上墙和测土配方手机信息服务,加大品牌配方肥宣传推广力度,促进配方肥施用到田。三是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推广“按方抓药”(按施肥建议卡施肥模式)“中成药”(配方肥推广模式)“中草药代煎”(小型智能配肥机推广模式)“私人医生”(个性化服务模式)等推广模式。四是创新信息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和专用肥配方形成机制,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测土配方施肥方案互联网查询、手机短信查询和触摸屏查询方式,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比2014年增加2000万亩以上,按平均每亩减少化肥1.5公斤计,减少化肥3万吨。
(二)恢复发展绿肥生产。从2015年起,全省广泛开展绿肥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与高效利用示范,加强绿肥良繁育体系建设,促进绿肥生产发展。一是恢复发展绿肥1500万亩。以种粮大户、种粮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在湘南、湘西、湘中等丘陵山地双季稻区和一季稻区,以及湘北丘岗区及排渍能力较好的平湖区,相对集中连片,示范推广1500万亩绿肥,其中紫云英1000万亩。二是开展绿肥全程轻简栽培与高效利用示范。重点示范推广绿肥新品种,全程轻简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包括机械播种、开沟、翻压、收种及秸秆协同利用技术等。三是加强绿肥留种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重点加强“迟播、早花、适产型”紫云英品种培育与扩繁。全省绿肥种子自给率达到50%。四是加强绿肥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集成。建设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开展不同耕地制度、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的绿肥新品种选育,加强绿肥全程轻简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制订绿肥全程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规范。到2020年,绿肥种植面积比2014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按平均每亩减少化肥6.5公斤计,减少化肥施用量6.5万吨。
(三)推广普及秸秆还田。组织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加大对早稻、油菜、烤烟等作物秸秆腐熟还田技术补贴力度,重点推广水稻留高桩旋耕腐熟还田、水稻撩穗收割腐熟还田、水稻覆盖腐熟还田免耕栽培、秸秆留低桩翻压腐熟还田、秸秆堆腐还田、油菜秸秆快速腐解还田、烤烟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水稻撩穗收割还田冬作直播等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全省推广秸秆还田5000万亩以上,秸秆资源肥料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秸秆还田面积比2014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3.2万吨。
(四)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加强水肥同步管理,促进水肥耦合与一体化下地,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确定施肥次数、施肥时期和每次施肥量,按照肥随水走、少量多次、分阶段拟合的原则,合理确定基追肥比例,不同生育期灌溉施肥次数、时间、施用量等,满足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和养分需要,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从2015年开始,重点在葡萄、蔬菜等园艺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力争到2020年,全省设施农业园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0.6万吨。
(五)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通过政府引导、财政补贴,支持规模化养殖户加强畜禽粪便清运、储存,有机肥生产企业收集、转运、加工,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鼓励广大农民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同时,大力推广“规模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推进沼渣沼液有效分离、高效利用。力争到2020年全省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自产商品有机肥施用总量达到150万吨(实物量),比2014年增加72万吨,减少化肥施用量3.6万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落实领导小组,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省土肥站负责具体工作。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的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凝聚工作合力,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强化行政推动。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纳入粮食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延伸绩效考核,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带头办点,干部分片负责,引导农技推广、科研教学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行动中来。通过明确责任、整合力量、强化培训、优化服务,加强督查,促进关键技术和政策措施落实。
(三)完善扶持政策。适时开展《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执法检查。省政府出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意见,完善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强化肥料使用管理,严格肥料质量技术标准,禁止生产、推广、采购未经省级以上农业部门登记许可的肥料产品。加快制(修)订肥料标准,从严控制重金属、有害生物、激素、抗生素等限量指标。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加强肥料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快出台秸秆有机肥地方标准和禁止随意焚烧秸秆的地方性法规,促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贯彻省政府《关于恢复发展绿肥生产的意见》,落实促进绿肥生产各项政策措施。
(四)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切实加大投入,并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结合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从农业“三项补贴”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采取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方式,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施用有机肥、配方肥、高效缓释肥料和种植绿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贴。
(五)强化技术支撑。从省内土肥科研、教学、推广和管理机构中选定相关专家,成立“湖南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指导组”,负责技术方案审核把关,分片包干指导关键技术落实。争取国家化肥农药减施综合技术研发重大专项支持,主动融入全国肥效监测网络体系,加强肥效监测与预警预报。完善肥料使用调查统计制度,及时、准确掌握肥料使用和效应评价数据。加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的减肥增效技术模式。
(六)狠抓办点示范。根据作物种植面积、减肥潜力和工作基础,在全省选择37个工作基础较好、节肥潜力大的县市区分别开展水稻、蔬菜、柑桔、茶叶、葡萄等作物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其中整建制推进农作物减肥增效示范县力争3年内实现全县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双季稻减肥增效示范片亩均减氮1-2公斤;蔬菜减肥增效示范片亩均减氮3公斤以上;柑橘柑桔减肥增效示范片亩均减氮1公斤以上;茶叶减肥增效示范片亩均减氮1公斤以上;葡萄减肥增效示范片亩均减氮2公斤以上。
(七)加强宣传培训。开展“科学施肥进万家”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科学施肥知识,增强农民科学用肥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科学施肥技术水平。
附表:1. 湖南省到2020年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重点工作分解表
2. 湖南省到2020年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示范任务分解表
附表1:
湖南省到2020年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重点工作分解表
市州名称 |
测土配方施肥 |
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 |
绿肥种植 |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
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万亩) |
合计 |
11100 |
5000 |
1500 |
100 |
1250 |
长沙市 |
600 |
260 |
105 |
20 |
250 |
株洲市 |
500 |
240 |
60 |
10 |
200 |
湘潭市 |
400 |
200 |
60 |
10 |
80 |
娄底市 |
450 |
200 |
90 |
5 |
40 |
岳阳市 |
1000 |
450 |
105 |
5 |
80 |
常德市 |
1700 |
700 |
120 |
10 |
80 |
益阳市 |
950 |
400 |
105 |
5 |
50 |
衡阳市 |
600 |
300 |
150 |
5 |
50 |
郴州市 |
850 |
400 |
150 |
5 |
80 |
永州市 |
1220 |
600 |
150 |
5 |
80 |
邵阳市 |
1100 |
500 |
150 |
5 |
80 |
怀化市 |
900 |
400 |
150 |
5 |
80 |
张家界市 |
330 |
150 |
15 |
5 |
40 |
湘西州 |
500 |
200 |
90 |
5 |
|
60 |
附表2:
湖南省到2020年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示范任务分解表
市州名称 |
整建制推进农作物减肥增效示范(个) |
水稻减肥增效万亩示范(个) |
蔬菜减肥增效千亩示范(千个) |
柑桔减肥增效千亩示范(个) |
茶叶减肥增效千亩示范(个) |
葡萄减肥增效百亩示范(个) |
合计 |
5 |
10 |
10 |
5 |
5 |
2 |
长沙市 |
|
1 |
1 |
|
1 |
|
株洲市 |
|
|
1 |
|
|
|
湘潭市 |
|
1 |
1 |
|
|
|
娄底市 |
|
1 |
1 |
|
|
|
岳阳市 |
1 |
1 |
1 |
|
|
|
常德市 |
1 |
1 |
1 |
1 |
1 |
1 |
益阳市 |
1 |
1 |
1 |
|
1 |
1 |
衡阳市 |
1 |
1 |
1 |
|
|
|
郴州市 |
|
1 |
|
1 |
1 |
|
永州市 |
1 |
1 |
1 |
1 |
|
|
邵阳市 |
|
1 |
|
|
|
|
怀化市 |
|
|
|
1 |
|
|
张家界市 |
|
|
1 |
|
|
|
湘西州 |
|
|
|
1 |
1 |
|
信息公开选项:公开
抄送:农业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省环保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林业厅,省统计局,省供销社,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红壤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