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河南省用政策激励助推秸秆利用产业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17  浏览次数:383

期待政策激励的杠杆撬开秸秆产业化的大门,提升秸秆产业化层次,让河南农民更富裕,中原乡村更美丽。

本报评论员吕志雄

从省发改委获悉,在“十三五”期间,我省将逐步形成秸秆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格局,力争“十三五”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基本消除秸秆焚烧现象。(见6月13日《大河报》)

秸秆禁烧仍是我省麦收季节的重要工作,尽管各地都严把死守,这两年还是免不了出现焚烧现象,甚至发生过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故。可另一方面,秸秆利用已不成为问题,可用作养殖的饲料、蘑菇种植的培养料,还可以用于生产沼气、制作有机肥、发电等。一旦利用了,不仅可以解决屡禁不止的焚烧问题,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为当地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笔者了解到,孟津县会盟镇小集村2014年建成一个存栏780头的养牛场后,去年公司青贮秸秆4万余立方米,直接让农民增收500多万元,原来堆在路边、田头、屋后的秸秆都不见了,原来很难管控的焚烧现象也绝迹了。央视财经频道不久前报道说,安徽宿州生物发电厂建成后,当地出现了很多“料场”,专门为电厂收购秸秆,运营“料场”的农民年收入上百万元,一般农民家里卖粮与卖秸秆收入竟然差不多。

早就可以变成宝贝的秸秆,为什么在我省有些地方还成为负担,还有少数人恨不得一烧了之呢?《大河报》记者分析原因,说是因为我省秸秆总量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层次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笔者认为,总量大说明资源丰富,不能成为问题的成因;像养牛那样并不高端的产业就能解决秸秆问题,产业层次低可以发展,也不能成为问题的成因;激励机制不健全,也许是造成秸秆可变钱却变不成钱反而成为负担的一个最关键原因。

《徐州日报》6月14日报道说,徐州新沂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可达95%以上。当地秸秆的产业水平也不高,多是用来作蘑菇的培养料,只有一家工厂用秸秆制作聚合防火板。但其收储市场却很红火,该市17个镇(街道)全部建成收储运转中心及村级临时堆放点,收购来的秸秆除当地利用之外,还供给青岛、连云港等周边城市的食用菌厂、养殖场、热电厂等。而能让收储业红火的,就是当地的激励政策。报道说,为鼓励收储中心建设,新沂市出台政策,对小麦和水稻秸秆收储量达到1000吨及以上的,财政给予资金补助;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国土部门优先给予支持;对各类秸秆及其产品的运输车辆开通绿色通道。

为将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率从85%提高到90%以上,省发改委表示,将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产业化发展途径、多元化利用方式,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健全政策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秸秆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格局。期待政策激励的杠杆撬开秸秆产业化的大门,提升秸秆产业化层次,让河南农民更富裕,中原乡村更美丽。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