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为进一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加快推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编制“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6〕250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
(一)秸秆资源量
据调查统计,2015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5116.2千公顷,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744万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452万吨。全省秸秆以小麦、玉米秸秆、稻草、油菜为主,占秸秆资源总量的90%以上。其中,小麦秸秆442.7万吨,占总量的30.5%;玉米秸秆733.4万吨,占总量的50.5%,稻草56.5万吨,占总量的3.9%,棉秆12.2万吨,占总量的0.8%,油菜作物秸秆约69万吨,占总量的4.8%,薯类作物约114万吨,占总量的7.9%,豆类23.6万吨,占总量的1.6%。
(二)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2015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利用量约1160万吨。其中,作为饲料使用量约100万吨,占8.62%;作为肥料使用量约800万吨,占68.97%;作为种植食用菌基料量约30万吨,占2.59%;作为人造板、造纸等工业原料量约96万吨,占8.27%;其他利用方式约134万吨,占11.55%。我省各类秸秆利用水平由2010年的46.8%,提高到现在的80%,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还有近300万吨,占总量2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1. 多元化利用格局形成。在逐步完善省市县乡村秸秆禁烧监管网络,抓好秸秆禁烧的同时,不断拓宽综合利用领域,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由过去传统农业领域发展到现代工业、能源领域。秸秆能源化利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农民低效燃烧发展到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干馏等高效利用。秸秆工业化利用发展迅速,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2. 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在机械化利用方面,出台实施了《陕西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规范》。省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在65个县建农机还田示范田,建立近百个万(千)亩示范田、示范基地,建设了120多家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合作社,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拥有量达到24万多台,全省小麦玉米水稻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到3050多万亩,重点区和禁烧区达到96%以上。
3. 秸秆肥料化利用。2015年全省秸秆还田3050万亩,全省现有3家秸秆有机肥定点生产企业,生产商品有机肥约5万吨。“三夏”主要推广小麦秸秆捡拾、玉米带状旋耕施肥(硬茬)播种和小麦收获机械化技术,“三秋”主要推广玉米收获(含茎穗兼收收获机)、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秸秆饲草加工、小麦宽幅带状旋耕播种和水稻秸秆编织等机械化技术。其中:玉米免耕播种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实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亩均增产粮食6%左右。
4. 秸秆能源化利用。截至2015年,我省已有3万多户使用秸秆沼气,3个以秸秆为原料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利用量0.5万吨左右。陕西亿鑫生物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木炭、木燃气、木焦油和木醋液,年可处理秸秆0.5万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我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目前,全省小麦、玉米秸秆还有20%没有进行机械化利用,水稻、油菜、薯类、果枝等秸秆的利用水平更低。从经济区域看,畜牧优势产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水平相对较高,粮食产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利用水平相对较低;从行政区域看,陕北比关中陕南好,关中比陕南好;从农作物品种看,小麦玉米好于其它作物,需要进一步加强秸秆利用工作,提升利用水平。
2. 利用技术单一。近年来,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与秸秆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适用机具数量区域性不足;二是缺少高效复式作业机械;三是利用技术单一。除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和饲草加工技术外,秸秆气化、秸秆颗粒饲料(燃料、有机肥)等深度开发利用技术尚未得到推广。
3. 综合利用水平低,导致秸秆浪费严重。在粮食主产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秸秆量大面广,长期以来对秸秆资源认识不足,资源观念薄弱,加之受农时、技术、劳力、比较效益及传统耕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未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和产业体系,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低,导致秸秆浪费严重,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4. 投入不足,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低,自有的投入力度和购买力弱,购置机具“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对秸秆综合利用缺乏长期的政策性扶持,农民利用秸秆的自觉性没有调动起来,给秸秆综合利用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加强财政扶持力度,提高资金补贴额度,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农户投入,给予政策性信贷扶持,统筹部门资金使用,是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5. 秸秆商品饲草市场基础脆弱,产业化经营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省秸秆草业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一是畜牧产业化水平低。分散经营、单家独户的小生产,难以形成稳定的商品饲草需求。二是商品饲草营销网络不健全。农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秸秆利用大户发育还不成熟,政策性扶持的机制尚未建立,联结市场与农户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凤毛麟角,产销之间没有紧密衔接的机制保证。三是缺乏市场化运作经验。饲草加工户商品经营意识淡薄。四是秸秆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土地使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优惠政策和政策扶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全面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建设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市场运作,不断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持续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产业化格局,促进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农业优先、多元利用。坚持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求的基础上,抓好新技术、 新装备、工艺的示范推广,合理引导秸秆能源化、原料化等其它综合利用方式,推动秸秆向多元循环方向发展。
2.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各地秸秆品种和资源量、 生产生活方式、产业布局等,统筹编制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五料化” 利用的优先时序,避免资源竞争或资源不足。
3. 市场导向、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研究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秸秆利用终端补贴等配套政策。
4. 科技推动、试点先行。加强科技攻关,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共性难题,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选择重点区域,积极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 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 产业化发展。
(三)总体目标
秸秆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力争到 2020 年在我省建立较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储存、运输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5%以上。
三、重点领域和建设内容
(一)重点领域
1. 秸秆肥料化利用。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实施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为重点,制订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标准,科学合理地推行秸秆还田技术;结合秸秆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生物反应堆以及秸秆有机肥生产等,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
2. 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是牛羊粗饲料主要来源,要把推进秸秆饲料化与调整畜禽养殖结构结合起来,在粮食主产区和农牧交错区积极培植秸秆养畜产业,鼓励秸秆青贮、氨化、微贮、颗粒饲料等的快速发展。
3. 秸秆能源化利用。立足于各地秸秆资源分布,结合乡村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措施,积极推广秸秆生物气化、热解气化、固化成型、炭化、直燃发电等技术,推进生物质能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4. 秸秆基料化利用。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培育壮大秸秆生产食用菌基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加快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利用生化处理技术,生产育苗基质、栽培基质,满足集约化育苗、无土栽培和土壤改良的需要,促进农业生态平衡。
5. 秸秆原料化利用。围绕现有基础好、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重点行业,鼓励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浆纸、木糖醇、包装材料、降解膜、餐具、人造板材、复合材料等产品,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编织加工业,不断提高秸秆高值化、产业化利用水平。
(二)建设内容
一是制定规范长效的秸秆利用补贴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农户投入。二是持续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投入力度,淘汰旧机具,补贴购置新型高效复试作业机械,出台秸秆还田标准,组装秸秆快腐还田、有机肥加工等项目,试点建设秸秆全量化还田示范县。三是深入开展秸秆饲草青贮、微贮、黄贮、干贮等技术推广,安排资金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和养殖大社,通过“饲草—畜牧业—沼气—果蔬”模式,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四是安排能源化项目投入,建设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项目,省柴节煤炉灶更新换代项目。五是立足秸秆资源优势,构建秸秆食用菌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秸秆种植食用菌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六是鼓励现有造纸企业通过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水平,加大对废弃或焚烧秸秆的消纳能力;在秸秆资源丰富地区适度发展秸秆新型板材、秸秆炭化等新型产业。七是建立秸秆收贮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建立“集、贮、运”秸秆收集站或收集点,扶持其购置捡拾打捆机、小型运输机等机械,并开展收购场地建设。
(三)实施进度
第一阶段:2016-2018年,促进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的落实;加速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项目的成熟落地;集成一批不同区域特色的利用技术,形成标准和规范;扶持建立一批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形成辐射效应。
第二阶段:2018-2019年,明确秸秆全量化还田示范县建设范围和目标,试点建设秸秆收储运示范基地,首先在关中地区完成试点推广。
第三阶段:2019-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四、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工程总投资77000万元,国家投资56000万元,自筹21000万元。其中:
1.秸秆饲料化利用总投资30000万元,国家投资20000万元,自筹10000万元;
2.秸秆肥料化利用总投资20000万元,国家投资15000万元,自筹5000万元;
3.秸秆能源化利用总投资20000万元,国家投资15000万元,自筹5000万元;
4.秸秆食用菌栽培利用总投资2000万元,国家投资2000万元;
5.秸秆收贮运示范点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国家投资4000万元,自筹1000万元。
(二)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规划实施中通过对现有秸秆利用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在有效利用剩余秸秆的同时,提高了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使全省农作物秸秆高效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方案实施后,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将达1230万吨,综合利用率85%;年可实现经济效益60亿元。
秸秆还田技术可以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据统计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每亩可以增加粮食产量5%,每亩平均增收17元;二是节本增效。通过秸秆腐熟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农作物化肥施用量。据统计,每亩可节约化肥投入14元。按此计算,每亩纯收益约为31元。
2. 社会效益
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推广,实现了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了秸秆发电、气化、制板等后续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秸秆降低了农民养畜成本,促进了秸秆编织产业化,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加快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地方工业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通过秸秆还田项目实施,建立核心示范区进行示范宣传,辐射带动项目区周边的农户,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扩大成果的应用。通过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激发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和科学种田的积极性,改变农民长期以来“重无机、轻有机”的不良施肥习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保墒能力,逐步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同时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约部分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通过不同技术模式在大田的推广应用,获得大量农业技术参数,从而进一步完善适合于我省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环境效益
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实施推广,有效解决了我省特别是重点地区农作物抢农时、农作物秸秆的出路问题,减少了秸秆焚烧,减轻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交通安全,维护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通过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地遏制随意焚烧和堆放秸秆的现象,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安全隐患。通过秸秆还田利用,逐步稳定化肥用量,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从而减少肥料浪费及对环境、水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减轻农作物生理病害的发生,增强农作物的抗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生产出优质的绿色食品或无公害食品。通过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墒情,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和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维护土壤的养分平衡,使耕地质量保持良性循环发展,从而使土壤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秸秆饲料化、能源化、生物转化、炭化活化及加工业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减少了焚烧的烟尘污染或家前屋后堆放霉变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保护机场和高速公路农业收获季节空气能见度,对减少火灾危害,对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都是十分有利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秸秆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机制作用,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搞好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认真组织实施,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年度逐级分解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考核制度,加强目标考核。
(二)完善政策措施。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研究完善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落实好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将符合条件的秸秆综合利用产品纳入节能、环境标志采购清单;研究完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扶持政策;加大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机制。
(三)加快技术创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推广,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积极引进开发先进实用的秸秆收集、储运、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扶持引导基层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面向基层,贴近农民,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逐步提高全社会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