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稿)
二OO九年七月
目 录
前 言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芝麻、甘薯、大豆、烤烟、高梁、棉花、花生等。(2)江淮丘陵农业区,耕地面积1554.4万亩,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3)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耕地156.8万亩,占全省耕地2.5%,林业用地1307.5万亩,占24.4%,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4)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土地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117.2万,耕地1321.6万亩。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5)皖南山地林茶粮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粮食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自给水平较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豆类和瓜菜薯类秸秆为主。据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的总产量,秸秆与籽实产量比估算,2008年全省水稻秸秆资源约有1466.5万吨,小麦秸秆资源约1401.5万吨,玉米、高粱秸秆资源约384.4万吨,大麦、荞麦等其他谷物秸秆资源约4.8万吨,豆类作物秸秆资源约215.1万吨,薯类秸秆资源约60.6万吨;籽用油菜秸秆资源约420.8万吨,棉花秸秆资源约62.7万吨。
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资源。长期以来,秸秆是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生活燃料、大牲畜饲料和有机肥料,少部分作为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加上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沿海经济发达的部分地区,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
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措施;也是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紧张状况,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地投资建设了一批秸秆人造板、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等综合利用项目。同时,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栽培食用菌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但是,秸秆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综合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已成为可能,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良性生态环境的大势所趋。
根据安徽省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以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特别是根据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推荐、选择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本规划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5年期间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建议,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逐步形成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彻底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