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秸秆禁烧为何“令”易行而“禁”难止?(秸秆禁烧季系列报道之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13  浏览次数:668
      编者按:秋收将至,祖国大地,沃野千里,丰收在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随之而来,各级政府领导面临秸秆露天焚烧追责,农民群众更是畏惧因焚烧秸秆被罚被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已经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社会问题,堵不如疏,为助力三秋全国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拓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效途径,中国秸秆网开辟秋收秸秆禁烧季系列报道栏目,全面反映全国各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先进经验,曝光各地露天焚烧秸秆现象,传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经验,以此推动全国秋季农作物秸秆有序综合利用,减少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火点。欢迎全国各地区政府农业、环保等部门、各个秸秆研究机构、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设备生产企业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行业部门踊跃投稿。中国秸秆网邮箱:13304929603@163.com

              u=390125237,685381407&fm=23&gp=0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四川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秋季秸秆禁烧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加强秋季秸秆禁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引发大气污染。对秸秆焚烧管控不力,导致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的地方,要约谈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
秸秆禁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禁烧是年年发文,可是年年有人在焚烧,而每年都有一些干部因管控秸秆禁烧不力受到处理。为何秸秆禁烧屡禁不绝,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不是管控不力,而是为秸秆找出路不够。要说约谈对秸秆焚烧管控不力的负责人其实是一种暂无最好办法的无奈之举,对农村基层干部来说还真是有点不知所措。

谈到秸秆禁烧问题,人们首当想到的就是农民朋友为什么要烧。其实大家都知道,在早些年农村燃料匮乏,农村收入不高的时候,秸秆都成为了农民生火煮饭的柴火主要来源,而田间里也几乎没有焚烧秸秆的现象,相反倒是蓝天白云之下随处可见的炊烟缭绕成为城里人羡慕的一道风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大多数农村都使用上了电、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燃料,但是每到庄稼收割之后,如何处置田间秸秆却成为了农民朋友心里的“包袱”,一些农户为了及时把堆满秸秆的田地倒腾出来再次耕种,于是就用了焚烧这一最原始、最简单的处置办法。当然,焚烧秸秆行为一方面说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也暴露了农民环保意识的缺乏。

说到秸秆焚烧的危害,或许人人皆知,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甚至是引发火灾。而且田间直接焚烧秸秆还会造成土壤结构受到破坏。既然如此,那为啥有的农民朋友在当地干部的严管监督之下,还会偷偷焚烧呢?是干部管控不力,还是农民迫于无奈,这恐怕值得大家深思。而与其年年禁烧管控,甚至追责干部管控不力之责,还不如从三个方面在秸秆利用上着力跟进。

其一是着力技术创新,以政府为主导,投入专项资金,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大力开展利用研发,加大对秸秆利用企业的扶持,真正让秸秆成为再生能源的基础资源,不仅实现废物利用,而且做到变“废”为宝。如此一来,秸秆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面对秸秆之“宝”,农民朋友自当不愿烧。

其二是为秸秆还耕于田找出路,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形式,对秸秆还耕于田的农户进行奖励。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强与农机部门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制造适用于秸秆还耕于田的作业机械,既考虑机械对农户的劳力要求,也考虑农户耕作成本,为农户在耕作时间不一、秸秆种类差异、农田交通不便等方面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如此人性化的秸秆再利用,既“肥水不流外人田”,又不增加太多的劳力和经济成本,农民朋友自然不会烧。

其三是奖“禁”罚“烧”,提升干部履职服务能力而不是禁烧监管能力。在前两项办法的基础上,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多向村民宣传介绍秸秆利用的好处,为农户算好成本账和增收账。同时,对遵守禁烧的农户给予适当奖励,对焚烧秸秆的农户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对因焚烧秸秆造成严重危害的农户依法进行惩处。并将履行秸秆禁烧情况纳入农村农户的各类评比,强化农户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增强禁烧自觉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