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秸秆还田 » 正文

用政策破解秸秆利用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04  浏览次数:1043

     秸秆焚烧难禁,根子在开发利用不够。最近看到几则报道,说到秸秆处理新技术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很值得思考。

  一则是今年1月在武汉投产运行的阳光凯迪生物质燃油燃气厂,利用非粮食的农林废弃物生产航空煤油、汽油、柴油。凯迪电力董事长陈义龙表示,凯迪每生产1吨生物质燃油,按照热值不同,需消耗3吨枝丫柴或4.5吨农业秸秆。现在原材料收购及运输成本已占据生产成本的60%,一些农民由于传统习惯及收购价格低等原因,宁愿烧掉也不卖给生物能源企业。但如果提高收购价,企业又要亏本。

  另一则是由北京五星腾达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秸秆化机浆” 造纸新工艺、新技术,整个系统生产过程完全达到“不排放”,且秸秆得浆率高达85%,是现行秸秆造纸企业得浆率2倍多。但企业很无奈,“技术虽已获国家专利,可一旦开发进入产业化,就面临着秸秆价格上涨的压力。”

  我国是产粮大国,2012年粮食总产量接近5.9亿吨,伴生的农作物秸秆高达7亿吨。长期以来,各地农村普遍对秸秆进行焚烧处理。据粗略统计,全国焚烧的秸秆约占总储量的30%,由此带来严重空气污染。尽管各级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焚烧办”,每年大力控制,但结果仍是“屡烧不止”。

  与此同时,秸秆作为一种资源,其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很多发达国家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多种用途,我国也有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创造性地采用了许多好办法。如利用秸秆生产无甲醛系列秸板,广泛用作高档家具、高档包装、高档建筑材料等基材;鼓励农民扩大养殖规模,使秸秆成为牛羊粗饲料;利用秸秆汽化原理和技术,在农村推行秸秆沼气工程等。

  在不久前举行的“十二五”循环型农业发展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研讨会上,就有专家提出,单从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看,秸秆变废为宝的技术难题基本已被攻克。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资源化、商品化程度低,原因不仅是秸秆利用的技术不完善,还在于有关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市场运作力度还很不够,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

  一位企业家的建议更具体:“如果将高昂的禁烧行政成本用于补贴农民或企业,可能获得的效果要好得多。对农民出售农林废弃物进行补贴,或者对企业回收加工环节给予补助,提高农民、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实施阳光收购工程,不设中间商和经纪人,由相关部门建立像粮食收购一样的直收模式,以上成本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看来,对秸秆综合开发的美好前景已成共识,但要发展秸秆循环经济,使秸秆转化成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真正把以往农业本已生产出来却又废弃的那一半收获捡回来,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推动,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对现在进行的秸秆综合利用的各种方案、技术和项目进行评估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零 河)

 

返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