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地方做法 » 正文

安徽淮安食用菌产业为秸秆找到好“婆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26  浏览次数:953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日前,安徽淮安洪泽区小麦收割完毕,水稻播种接近尾声,没有发生一起乱抛或焚烧秸秆事件,主要归功于该区为秸秆找到了好“婆家”。

    u=1592654335,2901631541&fm=21&gp=0

    洪泽区常年小麦、水稻累计种植面积80多万亩,年产生秸秆总量约为40万吨。近年来,为减轻秸秆“双禁”压力,洪泽区变堵为疏,以秸秆“五化”(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工业原料化)利用为核心,逐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食用菌产业消耗了全区麦秸秆总量的30%。

  食用菌产业是近年来洪泽的新兴绿色产业,也是秸秆基料化的重要方向。洪泽区不仅有江苏紫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胜伟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洪泽闵洪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等食用菌龙头企业,而且还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众多食用菌栽培主体,年消耗秸秆量约6万吨。

  江苏紫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麦秸秆为原料生产双孢菇的上市企业,目前,一、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年产双孢菇1万多吨,消耗麦秸秆2万多吨、鸡粪1万多吨,生产的双孢菇品质优良,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产品畅销上海、北京、广东等地,部分出口日本,2016年公司销售2亿多元,带动就业300多人。公司负责人介绍,三期48间菇房正在建设中,投产后将增加消耗麦秸秆1万多吨。

  夏收季节,记者在三河外滩目睹了紫山公司开展秸秆打捆的情景。20多台大型搂草机、打捆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捆捆六七百斤重的秸秆排列在田间,场面很是壮观。据机手介绍,每台打捆机每天可作业800-1000亩,每天可打捆3000多吨秸秆,效率非常高。收储的秸秆经发酵处理后用于栽培双孢菇,产生的基质再销售给周边的有机肥加工厂,生产出优质的有机肥,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朱坝街道墩南村种粮大户于洪楼说:“过去秸秆是困扰我们农民的一大难题,政府不让烧也不让抛,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现在好了,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在适量还田的基础上,多余的秸秆有经济人到田里收购,或者有人组织田间打捆,收割后马上运走。不但帮我们解决了难题,而且每亩田还能增加近50元的收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