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饲料化 » 正文

蒋泓峰:换个角度看秸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04  浏览次数:1020

蒋泓峰:换个角度看秸秆

          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环保部近期发布的通报显示,2015年10月中上旬,燃烧秸秆的火点数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与大范围雾霾天气几乎同时发生的是,多地大规模焚烧秸秆。在相关部门新闻发布会上,专家称:造成雾霾的重要成因是不利气象条件下,秸秆集中焚烧和供暖燃煤引起的污染加重所致。

一、秸秆是雾霾的祸首吗?

我们知道,雾霾形成是特殊天气条件、本地污染物排放以及区域污染物传输共同作用的结果。污染物来源主要包括自然来源以及人为来源,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废气排放、燃煤与扬尘是雾霾的重要来源。不同区域、不同城市雾霾的来源及比例有所不同。2014年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结果显示,北京市全年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约占28%~36%,本地污染排放占64%~72%。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要来源,分别占31.1%、22.4%、18.1%和14.3%,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约占PM2.5的14.1%。在上海市PM2.5来源中,区域影响占16%~36%,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84%。其中,在本地排放源中,机动车、船、飞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流动源占29.2%,工业生产占28.9%,燃煤占13.5%,扬尘占13.4%,另有农业生产、生物质燃烧、民用生活面源及自然源等其他源类占15.0%。而在流动源中,机动车的污染排放贡献占比超过1/3。

雾霾1.jpg

笔者认为:秸秆焚烧与雾霾有很大的关系,但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来源解析,我国城市如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广州、深圳等9个城市中,机动车、扬尘、燃煤和工业生产仍然是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但具体到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的雾霾现象,秸秆焚烧可能会成为雾霾重要原因,因为秸秆焚烧有明显的周期性与季节性,如每年秋季的吉林、哈尔滨、以及河南商丘等重点产粮地区。有资料表明,秸秆燃烧对于北京市秋季雾霾形成具有重要的诱导作用。秸秆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易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部分转化为含碳颗粒物,大量的颗粒物悬浮于空中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也为雾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综上,秸秆不是雾霾产生重要祸首,只是雾霾形成的帮凶或起到诱导作用,我们应该改变部分人心目中,那种似乎没有秸秆就没有雾霾的观点。这一点从哈尔滨近期的雾霾现象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秋季时节哈尔滨出现重大雾霾,大家把成因归结于秸秆。结果过了秸秆焚烧季节,雾霾反而更加严重。换句话说,农民焚烧秸秆主要产生的污染物是PM10,这与重度雾霾天气PM2.5有出入,所以,将雾霾归因于农民焚烧秸秆还是有一些牵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诱因,而真正的原因还是工业化生产及城市的重度污染。

二、秸秆是农作物废弃物吗?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自然也是秸秆生产大国,年产秸秆8亿吨。但秸秆有效利用率较低,焚烧现象普遍,那么“一烧了之”的理由是什么呢?笔者分析:

首先,秸秆燃烧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大规模焚烧秸秆的历史并不悠久。农村燃料的增多,秸秆不再成为做饭燃料;现代化肥的使用,使得农业对来自秸秆堆肥所制肥料的需求大大减少,秸秆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此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秋收季节劳动力紧缺,而地里的秸秆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小麦等秋播作物的播种,这些成为大规模焚烧秸秆屡禁不止的客观原因。

秸秆.jpg

其次,因为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还不够完善,资金投入较少,市场运作力度不够,秸秆利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还难以显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曹国良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2003年全国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总量约1.36亿~1.43亿吨,占秸秆总产出量的23%左右。长期从事臭氧与紫外辐射传输及其生物学效应、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农业气象、环境气象和气溶胶辐射强迫等专业领域的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的郑有飞教授等人对河南省2007年夏季秸秆焚烧污染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秸秆污染物排放量空间分布受小麦种植面积影响较大,中东部多于西部,夏季秸秆焚烧集中,因而PM2.5排放集中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

实际上,秸秆含有与粮食类似的成分,甚至有些营养成分含量还高于粮食。据估算:如果全国80%以上的秸秆可以得到回收应用,我国每年便可多出1.1万亿斤生产资源。将其中10%用作饲料加工,就相当于粮食增产5000万吨以上,将其中1%转化为畜产品,就可增加畜产品1000万吨。数据显示,每吨小麦秸秆中的氮、磷、钾含量,相当于5.4公斤氮肥、1.7公斤磷肥和13.6公斤钾肥,折合成等量化肥,差不多要三四十美元。以玉米秸秆为例,一亩地大约可产生1吨秸秆,通过综合利用,可以产出约500千克复合肥、400千克纸浆和100千克酒精。

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捡回另一半农业》作者尹成杰曾对秸秆详细阐述,他说:农作物种植乃至农业生产出的一切物品,在相应的技术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农产品。农业经营者应牢固树立大农产品观念。摆脱传统农业观念对农业,农产品、农业领域和农业功能的认识的束缚和枷锁,使农业经营者能动地、理智地去认识农业、经营农业,科学地发展农业。注重从农作物能量角度研究和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农作物加工剩余物、畜禽粪便、能源作物等的深化利用,应用现代加工技术和手段拓展新的农业资源利用和发展空间。捡回另一半农业,最为重要的是捡回另一半农业已带给农业经营者而又丢掉的那部分收入,就是农作物秸秆。

笔者认为:秸秆不应该是农作物的废弃物,而是粮食与农牧业生产的另一部分。我们要调整思维模式,不要把秸秆作为废弃物,而是作为综合利用的主体,这样看秸秆,才能使之成为既能提高农民收益,又能提升产业价值的重要农产品。

 

             三、秸秆不能形成产业化吗?

有关资料表明,耕地提供了人类88%的食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95%以上的肉、蛋、奶转化,并直接或间接为农民提供了40%至60%的经济收入,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6.1亿吨,秸秆产量8亿吨。

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产品,产量巨大,当前大多被用于焚烧、还田等。其实,秸秆直接还田存在很多弊端,所谓直接还田即在农作物收获时或收获后,使用联合收获机械把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然后进行耕翻掩埋;这样问题就来了,因为秸秆没有经过处理,导致病虫害、种子消耗量大、产量低等问题。为什么明知简单还田秸秆利用率不高,可现如今还有大量秸秆被简单还田呢?因为,秸秆离田是一件颇费力气的事。买机器、雇人、大体量、小收益使各方积极性不高,秸秆回收“吃力不讨好”让农民望而却步。

 在丹麦等国家,人们将秸秆送入特制的锅炉燃烧,燃烧后所产生的能量可以发电与供热。燃烧两吨秸秆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了一吨标准煤,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却远少于一吨标准煤。因此,国际上一般认为,合理利用秸秆不但能够减少秸秆废弃所造成的危害,还可以发电、供热,可谓一举两得。

戴着减少污染与惠农的光环,秸秆发电一出生就备受政策呵护。国家发改委前几年支持了众多的秸秆发电企业,然而,秸秆发电项目这个政策的“宠儿”却在资本市场中受到冷遇。河北晋州发电厂、江苏如东发电厂等早期的示范项目投产后,一直面临亏损的难题,投资方叫苦不迭,国家发改委的“大规模推广”计划,也暂时停滞。我国秸秆发电从设计、设备系统到秸秆收集体系均处于不成熟阶段, 国家没有相应的标准,单位投资较大、发电成本较高,燃料品种多样、原料的收集、运输、储存存在困难,质量不稳定,炉前处理较为复杂,秸秆发电处于亏损运营。秸秆本身的季节性也为电厂带来困扰,农作物成熟后才有秸秆可收,在农作物的生长期,电厂就会面临原料不足的问题。秸秆是易燃物,大规模存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秸秆储存时间过长会腐败变质,导致热值大幅度下降。

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或产业化难度的表象是秸秆的季节性、收割、储存、运输等问题,实际上产业效益、利益分配的问题。目前企业给农民秸秆的费用每吨在80~150元左右,这个是很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果每吨达到400元左右,农民就会有积极性。目前相关政策叠加,最高补贴每吨可达280元,也即是说只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这个瓶颈就能破解。所以说,只有优化秸秆产业化路径,让农民觉得不麻烦,有利可图,也就是禁烧不如让利(如把秸秆加工成秸秆颗粒或块,就有企业来回收,附加值就会提高)。所以,如果让农民在家就能把秸秆换成钱,这样自然就不会有秸秆焚烧引发雾霾的问题存在了,这是解决秸秆最根本的出路。

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经验,针对中国国情,建立秸秆产业化体系,这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也是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期农业部出台在京津冀地区扶持国家级秸秆产业化企业的利好消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四、秸秆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吗?

笔者曾写过《秸秆文化——亟待挖掘的自然文化瑰宝》一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秸秆进行阐述,相信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利用秸秆大有裨益,现摘要如下:

秸秆源于自然,根植田园,与生俱来就是绿色、低碳、环保的。它伴随着人类种植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的历史悠悠近万年。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自“神农氏”炎帝教人们播种收获始,便开创了农业时代,秸秆不仅为我们提供物质粮食,也凝聚了中古传统农耕文化的古朴与厚重,承载了世界农耕文明的精神食粮,可以说,秸秆陪伴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历程,亲眼见证了人类从低智能向高智能的转变,亲眼见证了人类历史的风云变幻,亲眼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几多风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是对秸秆精神最好的诠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种作物要生产出果实来,离不开秸秆的支撑。秸秆就像一根生命脐带,连接着土地与粮食,默默地为粮食的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即使最后秸秆被焚烧,变成灰烬,它们仍然回到母亲的怀抱,最后成为肥沃的泥土,为各种农作物提供丰富的养分,与大地母亲融为一体。春暖花开的时候,秸秆会成为下一次收获最好的前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千古名句,其实也是对秸秆精神最好的写照!

    秸秆可以与艺术品划上等号,麦秸工艺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秸秆的身影,如《稻草人》是叶圣陶1922年发表的中国现代童话,影响颇大。从一根根秸秆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可贵的精神品质,它厚重内敛、忠贞无私、谦卑包容、奉献担当和开放多能等。对于内涵丰富的秸秆文化而言,这些品质其实还没有道尽全部秸秆文化,可称是世界自然文化的瑰宝。

                 五、做足秸秆产业大文章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曾经指出,“我国农业每年产生的秸秆焚烧既破坏了环境也浪费了资源,要为秸秆找一个出路,那就是秸秆的综合利用,即把秸秆产业化。”秸秆产业化完全有可能并且必将成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绿色经济的一环。

为缓解资源能源约束,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正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在农业领域的循环利用,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有序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

目前秸秆利用除了技术因素,关键还是观念落后,没有充分认识到秸秆的利用价值。这么多秸秆如果能得到资源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减排防霾都是重大利好。

以河南商丘为例,年产秸秆1200万吨,秸秆已经成了商丘市委、政府主要政务,政府无论从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如果通过产业化年处理560万吨秸秆,仅需投资3亿元左右(不含土地,租用倒闭的小砖厂、水泥厂、采石场等),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毛利4.1亿元,带动农民秸秆增收11.2亿元,安排3000人就业,成为商丘地区支柱性产业,可见秸秆产业前景广阔。

笔者多年来从事均衡管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从均衡管理方面认为实现秸秆产业化可以带来多重效应: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气化、颗粒燃烧等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绿色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秸秆焚烧,能够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以及热量、微粒子排放,减轻雾霾污染。秸秆资源化利用还能避免长期堆放传播病虫害,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秸秆利用产生的草木灰是高品质钾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是促进农民增收。秸秆价值得到发掘和实现产业化后,农民就可以把秸秆出售给相关企业获得收入。这是农民增收领域的有效拓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实现发展生物质能源与保障粮食安全相互促进。

四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实质上是提高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把部分环保基金、工业生产扶持政策转移到秸秆产业上来,通过秸秆产业拉动其他产业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返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