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产业新闻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王金富:秸秆禁烧要创新驱动方能变负担为财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26  浏览次数:944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的全国两会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代表提出:秸秆禁烧要创新驱动,方能变负担为财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后的今天,3月5日,全国两会又将召开,回顾掷地有声的发言,对于全国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反思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别有意义。

             
              
    由于秸秆焚烧是雾霾的重要来源已形成共识,各级政府围绕秸秆禁烧可下了不少功夫,将责任层层落实分解,旨在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禁烧秸秆效果仍不理想。

记者针对这个话题采访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王金富代表提出:秸秆禁烧要创新驱动,方能变负担为财富。

王金富说,首先要创新思维,秸秆治理要标本兼治,关键点在于增加农民的秸秆处理便利度和比较收益。

从财富到垃圾的变化,根源在于农村的生产生活形态发生变化后,秸秆利用方式没有同步升级。一大车秸秆顶多卖几十元钱,不仅耗时耗力、运输不便,送到秸秆回收利用点还得花掉不少油钱开支,直接还田的农机作业又增加了一项成本。

然而在现实中,秸秆的治理方式仍然是“以堵为主”,各地不断出台修订焚烧秸秆的“禁令”,每到麦收和秋收时节,农民“躲猫猫”似地想方设法烧秸秆,基层公务员白天黑夜下乡到处“灭火”,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秸秆焚烧的存在不是执法部门的不作为,也不是农民不明道理,根源还在于秸秆回收难、再利用效率低、回收成本高,没有真正找到处理的“通道”。

“堵不如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然而秸秆治理的现实是一方面仍然“以堵为主”,另一方面,秸秆“疏”的成本太高。如果不扭转秸秆治理的方式、减少农民处理秸秆问题的麻烦程度,或者不降低秸秆利用的成本、增加处理秸秆的比较收益,秸秆焚烧这一老大难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王金富说,模式创新方面,秸秆治理也要因地制宜,建立起多元化综合利用产业格局。

在调研中了解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该项技术是用秸秆还田机或者带有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油菜、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散在地表,随即用机械耕翻人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

在一些地方,该项技术的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有资料显示,一些地方推广了秸秆还田技术后,由于气候、土壤、农作物种植农艺等原因,造成了秸秆在土壤中霉变,不仅无法给土壤增肥,有的农民反映在有些地区会增加病虫害,不利于下一季作物的生长,影响农民收益和粮食安全。

因此,秸秆综合利用一定要因地制宜。王金富代表认为,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相关企业需要树立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处置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