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秸秆补贴 » 正文

我国秸秆产业化亟待专项补贴机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4  浏览次数:855
                  多措并举加速推进秸秆产业化

   专家认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化主要有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建材化等途径。当前,政府仍需加大对于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支持,尤其可以实施对上述产业化利用途径的精准支持,注重秸秆收储运技术水平的提高,努力建立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首先,我国需要形成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政策、资金扶持体系。目前,秸秆管理部门职责不一,环保部门管理秸秆焚烧,农业部门主要针对秸秆沼气制定补贴政策,能源局主要负责秸秆发电等能源化利用方式,财政部门则是从财政资金支持及税收优惠层面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予以支持。
             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蒋鸿峰建议,国家层面把秸秆管理的主要责任放在农业部门,其他部门协作,这样农业部门就会主动去解决问题。同时,国家要把秸秆产业和粮食产业一样纳入政策及资金扶持体系,一个盘子里考虑。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发放粮食收购贷款时,就要考虑适当比例的秸秆产业发展贷款,并与粮食收购资金挂钩,这样就可以极大调动积极性。

   其次,建立秸秆技术研发体系,提高秸秆产业化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发展。裴中、彭飞等建议鼓励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从国家层面对秸秆综合利用中的问题和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对现有秸秆综合利用进行评估,寻找秸秆高效利用的技术突破口,科学定位各种技术方案的作用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在政策和信贷方面全方位支持,最终促使其实现市场化运作。

   再次,设立专门的秸秆还田专项补贴,调动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有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但在秸秆还田这一项,只有个别财政宽裕的省安排了专项资金,其他的只能从农机补贴中获得购买还田机械的补贴。考虑到目前每亩秸秆的商品价值和秸秆还田机械作业的成本等要素,建议每亩按照20元-25元的标准直接补贴农民,这样既可以体现对秸秆还田行为的引导和鼓励,也是国家对农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利益补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