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权威声音 » 正文

治理秸秆焚烧乱象需多做功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2  浏览次数:1257
        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16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期间,环境卫星共监测到秸秆焚烧火点 756个,其中黑龙江省以580个火点数稳居第一,占此次监测到全国火点总数的76.7%,11月6日,环保部会议上直指,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冬季燃煤采暖和秸秆焚烧排放是导致区域性大范围重污染的“元凶”。(11月9日 澎湃新闻)

  近期,东北华北地区大面积雾霾天气频频爆发,究其原因不排除地理、气候等“天灾”因素,但“人祸”还是其罪魁祸首。冬季来临前,农民清理田地,肆意焚烧秸秆,造成空气中污染物及悬浮颗粒骤增,加之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四周山脉遮挡,风速较小等原因,污染物堆积,最终形成雾霾天气。

  恶劣环境笼罩下,秸秆禁烧迫在眉睫。各地政府纷纷把秸秆禁烧工作常态化、系统化,如长期向农民宣传秸秆禁烧政策、在焚烧秸秆高峰期24小时巡查、制定针对相关工作负责人的考核问责制及针对农户焚烧秸秆的罚款、拘留处罚制度等。同时,各地政府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也做出了一些鼓励政策。

  尽管秸秆禁烧今年来一直被高度重视,春、秋两季大肆焚烧秸秆现象却依然难以禁止。从笔者在农村身临其境的角度看,治理焚烧秸秆乱象,过于依赖行政手段上的“堵”,缺乏从农民角度出发的“疏”。

  农民宁愿冒着罚款、拘留的风险半夜也要出去烧秸秆,有其对秸秆焚烧危害的认识不够,传统耕作习惯使然的因素,最主要的还是秸秆没有处理途径。其一,电器、天燃气等灶具的使用及传统采暖方式的改变,使秸秆使用量变得很少。其二,靠农民自己负担综合处理秸秆成本过高,远远超过了其农作物收入。其三,政府推行的一些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难以普及。如秸秆压块,仅在个别大面积地块进行,与当前耕地零散,需求量大的现状难以契合;又如秸秆还田,碎秸秆不容易降解尤其在温度低的北方不易吸收变为肥料,影响来年耕作,普遍不被农民接受。

  因此,破解焚烧秸秆困局,还需转变工作重点,在“疏”上多做功课。首先,转变农民的意识观念,把其心中的“大环境”与“小利益”统一起来。秸秆禁烧宣传,除了处罚政策宣传外,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了解焚烧秸秆的真正危害。可以通过地方电视台或村内集中反复播放关于雾霾的成因、危害等方面的纪录片、讲座等,让其充分了解到烧秸秆对其自身“安危”的危害。其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引导传统耕作方式转变是突破困局的关键。如通过财政补贴,加大青储量,减少废弃秸秆的产生;通过对机器补贴、地块补贴等方式增加秸秆压块等综合利用方式的覆盖面积。另外,可通过财政支持,鼓励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创新,让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参与进来,共同寻找更多的秸秆处理途径。

  治理秸秆焚烧乱象,保护共同的生活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政府与公众应形成合力,共同破解秸秆难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