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张桃林副部长强调要充分认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第一、秸秆综合利用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秸秆是重要的农业资源,用则为宝、弃则为害。伴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十一连增”的巨大成就,农作物秸秆利用的压力也逐年增大,目前全国还有20%以上的秸秆没有利用,一些地方的秸秆随意堆放在河边、田头,日晒雨淋并进入水体,成为生态环境甚至水体污染重要来源,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秸秆资源化利用既有利于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绿色发展,又有利于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每年用于饲用的秸秆约2.2亿吨,按对牛羊的营养价值折算,相当于6千万吨饲料粮,不仅缓解了饲料粮供给和土地资源压力,也有利于解决人畜争粮问题。此外,秸秆中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秸秆还田既可减少化肥使用量,又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践表明,主要农区秸秆连续还田5年后,可使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约0.25个百分点。
从国外看,发达国家把秸秆还田作为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径,已基本形成秸秆还田、厩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三合制”施肥制度,一般秸秆还田和厩肥施用量占施肥总量的2/3左右。美国和加拿大秸秆还田量占秸秆总产量的2/3以上。欧盟各国大部分麦秸和生产籽实的玉米秸秆都用于还田。德国每施用1吨化肥,同时要施用1.5-2吨秸秆和厩肥。日本近70%的稻草直接还田,韩国稻麦秸秆20%直接还田、80%过腹还田。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专家预测,如果我国20亿亩耕地全面实施“三合制”施肥制度,10年内可使耕地地力总体提升1-2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提升1000~1500亿公斤。
第二、秸秆综合利用是促进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秸秆利用上联种植业,下联养殖业,辐射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既是原料也是燃料,既关乎生产,又关乎生活和生态,是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还可以形成高效产业,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如,河南省年产各类食用菌200万吨,产值超150亿元;山东省滨州市以秸秆为原料的规模以上食用菌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家,年消化秸秆26.3万吨,蘑菇年产量达到23.67万吨,年收入近20亿元,解决了当地5万多农民的就业。近年来,各地在秸秆炭化、秸秆生物天然气、秸秆建材等方面探索出的成功案例,展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秸秆综合利用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秸秆焚烧对大气质量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不少地区农民在收割后集中焚烧秸秆,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破坏了土壤有机质,而且还加重了局部地区雾霾天气的形成,影响交通安全,社会反应十分强烈。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实现秸秆禁烧,对于治理大气雾霾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