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秸秆管理提出重大政策调整,核心是 从“全域禁烧”转向“精准管控” ,并强化 资源化综合利用 ,体现科学治理与民生需求的平衡。以下是政策要点解读:
一、政策方向:结束“一刀切”,科学分类管理
1. 禁改限的调整逻辑
过去20年全面禁烧虽减少大气污染,但导致 病虫害加剧 (如东北寒地水稻因秸秆还田滋生虫害)、 土壤板结 等问题。新政策强调 分区域、分时段管控 ,例如:
- 禁烧区 :城市周边、交通干线、生态敏感区等,全天候严格监管;
- 限烧区 :允许在 无静风、非污染预警期 集中焚烧,夜间禁烧。
2. 农民诉求的回应
政策明确尊重传统农耕智慧,例如焚烧可 灭虫卵、增肥力 ,同时减少农民因偷烧面临的罚款压力。
---
二、综合利用:秸秆“变废为宝”的技术路径
1. 还田优化
推广 微生物腐熟技术 ,加速秸秆分解为有机肥,解决传统还田周期长、病虫害残留问题。
2. 能源化利用
- 发电供热 :1吨秸秆可发电约500度(河南试点案例);
- 生物质燃料 :替代燃煤,降低碳排放。
3. 高附加值开发
- 新材料制造 :如可降解餐具、建材(浙江企业案例);
- 饲草加工 :通过青贮、氨化技术提升营养价值。
---
三、实施保障:政策与科技协同
1. 精准划定与动态监测
利用 卫星遥感 和 网格化巡查 实时监控焚烧行为,结合气象数据优化焚烧时段。
2. 财政与产业支持
- 对秸秆收储中心建设、打捆机械购置提供补贴;
- 探索“村集体+企业”合作模式,鼓励秸秆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
3. 区域试点经验推广
参考湖南津市、广西凭祥等地试点成果,通过 有序焚烧+综合利用 实现污染可控与农业效益双赢。
---
四、预期效果与挑战
- 环境效益 :减少农药使用量(焚烧灭虫降低依赖),改善土壤微生态;
- 经济增益 :农民可通过秸秆出售增收,产业链创造就业;
- 执行难点 :需平衡基层监管成本与农民配合度,避免“一放就乱”。
---
未央看点:
此次政策调整标志着 环保治理从刚性约束转向弹性调控 ,既回应农民实际需求,又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未来需通过 技术创新 (如AI监测、生物处理)和 利益联结机制 深化政策落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