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秸秆补贴 » 正文

警惕东北黑土地保护政策落地打折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7  浏览次数:3633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正值东北黑土地秋收时节,收割后的玉米地铺满了金黄的秸秆。



 把秸秆留在田里,到来年春耕时,农民直接用免耕播种机播种。这种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的耕作方式,被称为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减轻黑土耕地风蚀水蚀、增加肥力保墒抗旱。当前,国家每年花数十亿元补贴资金推广保护性耕作。
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落实政策“走样”,秸秆还田补贴“打水漂”,使黑土地保护成效打折扣。
保护性耕作措施有效 试验田土质、粮食产量双提升
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长岭县部分镇村,秋收后的玉米地里铺着一层秸秆。“今年收成不错,保护性耕作发挥了大作用。”种粮大户刘军说。
长岭县过去常年偏旱,这几年当地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玉米地里,刘军捧起一把秸秆。“有了秸秆,保墒增肥,土壤风蚀也减少了,玉米产量更稳了。”他说。
黑土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近年来,一些地方黑土地面临风蚀、水蚀和有机质含量下降问题。
为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东北正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东北各地不仅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还在适宜地区的乡镇、村屯依托种粮大户广泛建立示范基地,鼓励农民推广应用。

“秸秆全部覆盖还田。施肥量减少了,但玉米产量比过去高了。”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种粮大户姜洪才说。
根据专家连续多年的监测,保护性耕作试验田近10年的土壤含水量增加20%,土壤流失减少80%,20厘米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
经过多年探索,保护性耕作形成了适合东北不同地域的多种模式。长春市九台区小荒村种粮大户潘丙国应用保护性耕作的条耕模式多年。他说,秸秆基本当年就能全部腐烂,也没有发现因秸秆还田导致病虫害增加,“正常年景下,保护性耕作的优势不明显;一旦遇到大旱、大风等极端天气,稳产效果就会显现”。
目前,吉林省建设县乡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200余个,辽宁省建设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县级应用基地近80个,黑龙江省在14个县(市、区)实施整县推进。东北三省一区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近1亿亩,其中吉林省推广面积预计达3800万亩左右,是东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省份。

能不能享受补贴不看实情
2020年,我国出台《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鼓励增加秸秆覆盖还田比例,未来该技术要覆盖东北地区70%适宜耕地。每年涉及数十亿元补贴资金。但记者在部分粮食主产区走访了解到,一些地方推广不够,政策落地不实。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县区存在没有秸秆覆盖仍享受补贴的情况。
秋收前,记者在吉林中部地区部分镇村走访发现,很多保护性耕作地块看不到秸秆覆盖。
有的种粮大户为增加收入,将秸秆打包卖给生物质电厂。一名种粮大户告诉记者,每年秋收后,有专门的经营人员以每公顷200元将玉米秸秆全部打包离田,卖给生物质电厂。虽然并没有做到秸秆还田,但农户仍拿到每公顷600元左右补贴。
另外还有农民按照习惯把秸秆焚烧掉,然后直接免耕播种。一名种粮大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将秸秆全部还田,采用条耕模式,每公顷玉米地耕作成本在1000元左右;如果焚烧秸秆,每公顷玉米地耕作成本仅500元左右。
记者在吉林省中部多个产粮大县走访发现,没有秸秆覆盖也享受补贴的现象不是个例,不少适宜保护性耕作应用的村屯开展整村秸秆离田或是秸秆焚烧。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如果没有秸秆覆盖地表,保护性耕作就没有意义;至少要覆盖30%以上的秸秆量,才能减少大部分土壤风蚀水蚀。
记者调查发现,各地政策落地精细化程度差异大。有的县市实行差异化补贴,秸秆覆盖量越多,补贴越高;但有的县市,不管秸秆覆盖多少,都按统一标准给予补贴,致使农户秸秆覆盖还田的意愿不强。 
“能不能享受补贴不看实际情况,只看是不是用了免耕播种机。”一名种粮大户说。

严格监督 加强科普
一些基层干部、专家表示,补贴保护性耕作政策落实“走样”有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秸秆覆盖率统计不精准。吉林省基层农机部门一名干部向记者展示保护性耕作监测平台上的相关统计数据,平台显示具体每台免耕播种机的作业地块和行走轨迹,并配有实时抓拍的图片。但农机干部说,一些播种机拍摄的图片清晰度不够高,计算机识别秸秆覆盖量有误差,而且缺少人工查验。
另一方面,为完成推广任务,一些地方将任务落实简单化。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李社潮说,有地方干部认为,按照单一补贴标准验收工作量小,而且有助于完成国家下达的推广任务。同时,一些干部因担心保护性耕作会增加秸秆焚烧风险从而担责,对秸秆离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一定程度阻碍了秸秆覆盖还田的推广。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说,保护性耕作的推广质量关系到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要积极落实政策,把钱花在“刀刃”上。
基层干部建议,要进一步严格监督验收机制,对秸秆打包离田、焚烧等情况加强有效监测。专家建议,将计算机监测与基层的人工核验相结合,依据秸秆覆盖量和耕作成本等指标综合评定补贴标准,有效激励农户。
关义新等专家还建议,要进一步做好保护性耕作的科普宣传工作。要通过媒体、基层组织和种田大户等,积极宣传保护性耕作的效果,以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鲜活事例,让老百姓看到增产增收的实惠。同时,要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使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适宜地区的主流耕作制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