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平台 » 年度精英 » 正文

秸秆专家 河南平舆县原科技局局长马德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03  浏览次数:20892

宋新立展示用秸秆制作的炭雕。

市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生产的炭。

  受雾霾困扰

  他们向“一根秸秆”发起挑战

  “从2007年到现在,市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及成员单位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共有专利近20项,可以说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我们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63岁的宋新立一谈起秸秆综合利用,便滔滔不绝。

  宋新立介绍,谈起秸秆综合利用,还要从2007年马德功一次外出办事说起。“当时正值秋收尾声,从平舆县科技局局长位置上退休的马德功外出办事时,看到沿途焚烧秸秆的现象比比皆是。他坐在车里都能听到田地里噼噼啪啪的响声,很长一段路都被浓浓的烟雾笼罩,有些地方能见度很低,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不说,对环境也是一个很大的破坏。”宋新立回忆,这一场景深深“刺激”了马德功,作为一个“爱琢磨”的人,他决定向农作物秸秆的处理领域发起挑战。

  为了能挑战成功,马德功发起成立了市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专心研究秸秆制炭、气、油规模化联产技术。2011年、2012年,马德功的《内外池秸秆炭化新工艺》和《秸秆制炭气油规模化联产生产线》两项技术分别获得国家专利。

  2012年1月,在市科技局的帮助下,由马德功、李辉义、宋新立等人发起的河南省第一家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并在同年将专利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失败20次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终获成功

  2007年,跟秸秆较劲的马德功为了寻找突破口,开始“四处取经”。“我们和马老师先后到东北三省考察。但是那个时候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还没有被提上日程。”宋新立说,他们发现,除了传统的将秸秆还田作肥料、秸秆气化、热解发电作燃料外,东北三省并没有什么先进的工艺和想法。

  “既然在国内找不到可以借鉴的例子,那我们就从国外找。”宋新立说,经过几个月的寻找,他们确实找到了国外先进的秸秆综合利用设备,就是秸秆压块、制炭等综合利用方法,但是因为经济问题且无法照搬国外的设备,这次“取经”也没能成功。

  “虽然我们没能从那些洋机器中学到什么,但是我们见识到了国外超前的想法,就是靠着这些想法,我们从零开始。”宋新立说,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研究,马德功研究出第一台小型秸秆制炭机。可试用之后,他们发现秸秆制炭机虽然能顺利将秸秆转化成炭,但炭含量太低,要么点不着,要么点着了冒青烟。

  2009年3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再次研制出一台机器。从外观来看,这台机器出炉的炭比较好,可问题依然是热量低,利用效果不好。

  2010年,历时4个多月的研制,一台大型秸秆制炭设备“问世”了。让马德功等人欣慰的是,这台设备出炉的炭质量较高。但问题又来了,该设备操作复杂,浪费人工,经济效益未达到预期。无奈,他们只好舍弃。而这已经是马德功等人第14次失败了。“马老师曾经就职于平舆县科技局,经常搞发明创造,早已看惯了失败,所以从未提出过放弃。”宋新立说。

  2011年初,他们终于研发了大型智能化秸秆制炭炉实验炉,经检验,炭质量良好,成本、经济效益均达到预期。从2007年到2011年,4年间,马德功等人已经做了20多个秸秆制炭炉。“说实话,得知实验炉实验成功时,我们比中彩票还高兴。中彩票靠的是运气,而发明创造不一样,我们真的投入了太多太多。”宋新立说,经过几年的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已经被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发展成为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等5大技术类别共19个分支技术。

  多项专利

  惠及农民

  宋新立介绍,截至2016年初,在市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的帮助下,新蔡华普小康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市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成员单位的秸秆制炭技术,新建了一个万吨规模的秸秆炭厂,其产品在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售全国,供不应求。正阳县天中和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确山九木源炭业、驿城区古城镇花生壳压块厂也采用了市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的压块技术和配套设备,分别建了花生壳压块和玉米秸秆压块生产基地,产品分别销往安徽生物质发电厂和郑州、武汉等城市的供暖公司,至今没有出现积压库存的现象。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已经向市发改委申请备案,建设采用生物质、气、炭、油联产新技术,实现生物质气发电上网和对新农村集中供气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市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在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方面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协会培训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学院300余人,让更多的人了解秸秆综合利用的灿烂前景,掌握秸秆综合利用的实用技术,进而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市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在支持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减少大气污染、缓解雾霾的同时,也为农民致富开辟新的路径。

  拉长产业链

  副产品也能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大家以为秸秆、花生壳、玉米杆等只能制出炭,那就大错特错了。”宋新立介绍,窑式炭化池工艺技术和移动式气炭联产工艺技术还可以产生大量煤气,同时可以提炼出木醋酸、木焦油等,可回收用于制作化肥、燃油、防腐漆等。

  今年,他们计划进一步完善现有工艺,将秸秆副产品煤气、木焦油和木醋酸充分利用,逐步拉长产业链,扩大收入,增加效益。

  “很多人知道炭不仅能用来燃烧,还能利用其吸附性,摆放在居室中吸附有害气体。”宋新立介绍,秸秆制炭经过压块能够制出燃烧的炭,而没有经过压块的碳粉在经过粘合剂的处理后,再经过成型、雕刻、修整、彩绘等工序,能制作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活性炭环保工艺产品。

  宋新立说,明年协会将把服务延伸至秸秆能源化、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基料化、秸秆原料化这“五化”的全部领域,在协会成为政府解决秸秆禁烧帮手的同时,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积极参与回收秸秆,也希望协会能用经济这个杠杆来撬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户和协会成员单位都能享受到实惠,把以往丢弃的黄草变成“黄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