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域来看,华北地区是我国小麦、玉米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适宜于秸秆直接还田。目前,华北地区秸秆年利用量为1.79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9.0%,秸秆直接还田量占秸秆利用总量的近八成。
东北地区,秸秆年利用量在1.61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6.4%。直接还田量和饲料化利用量分别占该区秸秆利用量的49.9%和28.7%。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居民取暖用能需求量大,秸秆能源化利用量占全区秸秆利用量的16.2%。
作为我国的水稻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秸秆年利用量达到1.44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7.9%,秸秆直接还田量占秸秆利用量的69.0%。该区是我国秸秆产业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秸秆市场主体规模化利用量全国占比37.4%。
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经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台账数据平台。在还田比例超过40%以上的秸秆利用重点县,布设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位,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潜力,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因地制宜科学还田 把养分还给土地
田地是秸秆最主要的去处,如何实现科学还田,更好发挥秸秆还田后的生态效应?眼下,全国多地都在探索。
江苏淮安洪泽区是优质稻米产地。水稻收割后,当地采用犁耕深翻还田作业方式,通过犁耕深翻机,将地里的秸秆深埋到土壤里。这是当地今年提高土壤肥力的新做法。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 王康宁:它的根深比较深,可以打破土壤的底层结构,将底下板结的土壤翻到上面来,给下茬作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
王康宁告诉记者,实施犁耕深翻还田后,预计小麦亩产增加100斤左右。
在江西高安,今年水稻-冬油菜的轮作面积达到30万亩。晚稻收割结束后,当地大力推广秸秆生物腐熟还田方式,在生物腐熟剂的作用下,实现秸秆在短期内快速腐熟还田,保证冬油菜顺利播种,同时滋养土地。在杨圩镇,当地将水稻秸秆和动物粪便发酵成有机肥,运往田间进行还田。
江西省高安市某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柏林:我这里每年消化秸秆1万多吨,用来做有机肥发酵。肥料现在出货量每天是十来车,将近达到200多吨(每天)。
农业农村部在全国主要农区32个点位的监测结果显示,秸秆还田为耕地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在5%到7%之间,作物增产幅度在2%到4.5%之间,秸秆还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提升离田效能 延伸产业链
而相比于还田,离田后的秸秆利用更趋于多元化。不少地方创新利用秸秆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食用菌产业是江苏睢宁县官山镇主导产业之一。初冬时节,在当地一家食用菌生产车间里,一簇簇雪白的双孢菇从培养基料中钻出来,菌盖厚实圆润。区别于其他菌菇品种,这里生产的双孢菇,它的种植基质是由麦子的秸秆制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