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能卖钱,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咱们农户的玉米秸秆拉来多少,我们公司就收多少。”
秸秆饲料化加工企业工作人员上门收购秸秆,当地村民们纷纷喜上眉梢。其实,在当地,秸秆变饲料的好戏曾让不少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惊叹不已,不由感叹,变废为宝的秸秆不再是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能换回盐巴钱、种子钱的“金杆杆”。

平坝区是贵州省粮食主产区,水稻等主产作物,每年秋收后剩下不少秸秆。在过去,秸秆让村民愁死,不能烧,不好割,烂在田间又影响后续耕作,极易滋生病虫害,成为令人头痛的“生态包袱”。
秸秆有出路,村民增财路。近年来,贵州各地抢抓政策机遇,因地制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平坝区农业部门在省市农业部门指导下,结合平坝区规模化发展肉牛产业,养牛的市场主体较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秸秆加工成饲料。
今年来,平坝区农业部门加大力度探索秸秆产业化利用新模式,大力推广示范回收秸秆制作成饲料,将“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目前,平坝区有秸秆饲料化利用专业收贮企业2家,秸秆饲料化充分利用,助力肉牛肉羊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在贵州天龙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和黄贮饲料一车车送往各地养殖场。该公司与各大养殖场、养殖户、种植农户形成“收、购、贮、销”一体化模式,推动种养殖循环经济发展。2022年生产青贮饲料及黄贮饲料8400吨,正火热销售中。

走进贵州绿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收购的干稻草秸秆通过烘干、打捆成草捆产品,有效延长储存时间,生产产品销往关岭县、普定县及周边养殖场。企业负责人介绍,2021年收贮加工干稻草产品6700余吨,2022年收贮加工2900余吨。
同时,贵州爱上大肥牛牧业有限公司、平坝吉群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天龙镇打磨村纳黎明养牛场等30余家规模养殖场,结合生产实际和饲养规模,“企业+农户”订单收贮方式,将青绿的玉米秸秆制作成青贮饲料,枯黄秸秆制作黄贮饲料或干秸秆等,将废弃秸秆变废为宝,为冬季养殖牛羊储备更多青贮料、干草。
平坝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农作物秸秆收贮企业专业化收贮生产,肉牛肉羊养殖场应收尽收,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推动宜居乡村创建。截至目前,2022年,平坝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达2.3万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