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平台 » 年度精英 » 正文

GIO华兴控股集团总裁葛小松的秸秆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23  浏览次数:9301
 

GIO华兴控股集团总裁葛小松接受《秸秆》杂志专访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6-05-11 16:25:19

  自今年一月担任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以来,GIO华兴控股集团总裁葛小松一直积极推动秸秆产业的发展,身体力行地“创新秸秆理念,促进产业升级”。日前,《秸秆》杂志对葛小松总裁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葛小松分析了秸秆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介绍了GIO华兴控股集团在投资秸秆项目中的优势。以下为本次采访的内容整理。 

  记者: 作为带领华兴控股集团在金融投资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的投资家,葛小松总裁您为什么会选择投资秸秆这个相对弱势的产业?

  葛小松:秸秆产业之所以被称为弱势,在我看来是由于这个产业还没有被很好的开发,所谓的弱势,其实是代表了它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每年都会有焚烧秸秆的负面新闻,让人们觉得是秸秆引发了社会、环境、交通等问题,在这种妖魔化的宣传下,秸秆因引成为了农业的“包袱”,让政府在秸秆问题上进退两难,举步维艰。 

  可实际上,秸秆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氮、磷、钾等丰富的微量元素,是自然界馈赠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禀赋。 

  近两年来,国家一直强调环境保护,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环保科技和环保项目的发展,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众多有关秸秆的政策法规、鼓励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政策,引导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纷纷投入到秸秆这个产业中来,这对于秸秆产业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机会。而能否把握住这个机会,将决定秸秆产业是否能从弱势转为优势,这也是我作为华兴控股集团掌舵人应有的战略眼光和投资方向。

 

  记者:外界给您的评价是“具有公益情怀的学者型投资家”,您的秸秆情怀也是源自您的公益慈善情怀吗? 

  葛小松:我一直认为做公益和践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的必修之道。经常有人问企业家为什么要做公益,其实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部分,就如同鱼在水中,休戚与共。而企业家做公益,就是在改变所处的社会,往好的方面去引导它,这些改变终将有一天会影响到企业家自身。我所从事的投资行业更是如此,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去顺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是每一个投资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且在我看来,公益和慈善是有区别的,慈善是“授人以鱼”,公益是“授人以渔”;慈善治本,公益治标。在此之前,华兴控股集团曾经出资修建过西柏坡华兴幼儿园,我也以个人名义在北京大学设立了奖学金,近期还将联合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这些都属于教育公益事业,而教育又是一国之本,因此我们才会不遗余力地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未来种下希望的种子。

  投资秸秆项目同样也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因为现在焚烧秸秆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已经不单单是环境问题、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华兴控股集团投资秸秆项目,也是希望能够起到一个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来引起人们对秸秆科技的关注,扭转人们一直以来对秸秆的错误认识,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秸秆产业的发展,这正是华兴控股集团最核心的公益理念的具体体现。 

  记者:作为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您如何看待现阶段的秸秆产业?这个产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葛小松: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每年可生产秸秆近9亿吨,约占全世界秸秆总量的20%~30%。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能源结构改善,以及秸秆收集、整理和运输成本等因素,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性差、商品化和产业化程度低。目前还有相当多秸秆未被利用,已经利用的也是粗放的低水平利用;而秸秆直接还田的弊大于利,秸秆直接发电尽管有政策支持,可不但成效差,而且对于秸秆利用也未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对秸秆利用最多的就是当做燃料,但也只是9亿吨秸秆中的20%,其他像秸秆还田、生产肥料、用作工业原料等也只消耗掉30%多,剩下的很大一部分不是被废弃就是直接焚烧了。尤其露天焚烧,是农村地区解决秸秆问题的最常见手段,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大气环境,还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附近居民呼吸道疾病,高速公路被迫关闭、飞机停飞等问题。 

  现阶段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并不乐观,秸秆产业化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意识问题,包括农民在内的很多人,都没有把秸秆当做资源,而是作为一种废料处理。因此,对于秸秆的开发利用重视程度不足,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有和扶持资也不够,政府指导也有“隔靴搔痒”之嫌。尤其是一些多熟农区,没有配备相应的秸秆处理设施。这就需要媒体、企业、政府通力协作,从多个方面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把被动消极地处理秸秆转变成农民的一种自发行动。 

  此外,秸秆的综合利用必须有技术作为支持。目前秸秆的利用技术仍停留在传统技术上,即便有新技术,也没有很好地推广应用。秸秆利用各项技术的集成组装性也不够,适合于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而且与传统农业模式来说,收益与成本相比没有足够吸引力,导致秸秆利用的终端市场不成熟。 

  最重要的是,秸秆产业还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经营的格局。贮、养、加、销每一个环节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实现系统化,即便农民掌握了资源优势,也不能转化为市场优势。有些地方已经认识到了 “以疏为主、疏治结合”才是解决秸秆焚烧的良策,但实际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可能会搞一些示范工程,集中财力扶持一个项目,但市场行为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很难长期走下去。这样的企业头几年可以靠财政补贴生存,但没有效益补贴一停,企业也就跟着关门了,这也是很多人不看好秸秆产业的原因。 

  秸秆产业目前的问题很多,但并不代表没有机会,相反,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机会反而越大。 

  我国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总非常庞大,从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分析,基本可以形成秸秆渣和汁两大类的秸秆肥料、秸秆饲料、秸秆食用菌、秸秆能源、秸秆造纸、秸秆新型墙体材料、秸秆人造板、秸秆床垫、秸秆编织、秸秆工艺品10大产业链。 

  在秸秆饲料、秸秆食用菌、生物质能源方面秸秆都可以有所作为。此外,解决秸秆问题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产生正面影响。可以说,小小的秸秆,关系到了中国的三农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由于此前很多企业并不重视秸秆产业,重视了也没有形成规模,因此这一产业目前还是蓝海,有相当好的开发前景。 

  记者:在秸秆产业中,华兴控股集团有何优势?又将如何推动秸秆产业的发展? 

  葛小松:华兴控股集团由几家大中型公司组建而成,是具有央企背景的国际化金融集团。集团成立至今,已经先后投资控股或参股190多家企业和大型集团。集团现有资产1500多亿元人民币,在北京拥有员工3000多名,全国拥有2万员工,累计所投企业员工共30多万人。在去年,全国各地成立了多家分公司,目前还有许多分公司正在酝酿中,可以说,华兴控股集团已经迈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时期。 

  在业务方面,华兴控股集团目前涵盖几乎各个领域,在农业、矿产、能源、地产、旅游、文化则具备更多的侧重与天然优势。现已拥有一支由农业开发、矿产能源、金融投资、文化旅游、地产开发、农业开发、商业投资、法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专业人才组成的专家顾问团队及经营管理团队。 

  可以说,华兴控股集团具备的资金、技术、规模、人才、渠道优势,正适合推动秸秆产业的发展。此外,秸秆产业也与集团一直强调的投资重点相一致。我们在遴选投资项目时,首先会考虑该项目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以及行业准入标准;该产业是否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能源、新能源、高科技、新材料、新商业模式、新服务、高成长性项目;另外就是预期收益是否稳定。目前来看,秸秆项目符合华兴控股集团的投资标准,集团有经验、有实力去运作好这一项目。 

  关于如何推动秸秆产业的发展,我认为这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华兴控股集团希望通过技术上的突破,把秸秆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虽然之前也有过秸秆的各种再利用技术,像人造板、饲料机、食用菌、生物柴油等等,但是通过这些技术造出的产品市场空间小,上游和下游也没有打通,很难真正的让秸秆发挥它的全部价值。因此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有市场前景的秸秆再利用技术。 

  华兴控股集团所投资的秸秆项目是一种通过压制秸秆产生的新材料,该材料有极高的环保价值,可以替代50%的塑料制品,用这项技术生产的产品,80%以上是农作物秸秆,剩下的20%是其它化合物,不含塑料也不含甲醛。这项技术成功推广之后,将有效解决农民焚烧秸秆的问题,减少雾霾发生率,提升空气质量。 

  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包括采购、运输、加工、销售、使用在内的完整市场运作流程。现在的秸秆产业之所以不被看好,主要原因就是上下游没有打通,各个环节之间是脱钩的。而华兴控股集团将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以技术为核心,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秸秆产业生态体系,最大化地挖掘秸秆自身的经济价值。 

  另外就是需要政府能够在宏观政策的层面上,为秸秆综合利用及开发等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强调落地执行,避免出现执行层面、内容不配套、实施细则不全面、关键政策尚未出台等问题。只有上下其手,才能真正有效解决中国秸秆问题。 

  记者:您对这个产业未来有何规划?目标是什么? 

  葛小松:首先还是要在技术层面继续探索秸秆的开发利用价值。我们现在把秸秆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新材料,主要是生产快餐盒,替代以前对环境危害很大的塑料快餐盒。未来还将继续探索秸秆新材料的其他应用之道,提高利用率,扩大市场容量,充分发挥秸秆的多种利用价值。 

  在技术之后,就是对整个产业的优化调整。第一步是搜集市场数据,必须清楚地知道秸秆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产品的市场行情,根据数据来修改秸秆研发的方向,保证技术能够为市场服务。同时关注政府针对秸秆产业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调整,随时保持与国家步调一致,成为帮助国家解决秸秆问题的重要辅力。 

  在仓储、物流上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储存仓库,在每年产生秸秆的时节确保秸秆有足够的存储空间,而不会因为影响新作物的播种而被废弃或焚烧。在满足原材料供应的同时,丰富下游产业,积极探索开发消费市场、产品市场、原材料市场,突出秸秆产品的特点,对消费群体、消费结构、地区格局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提高品牌竞争力。 

  最终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秸秆储藏、运输、开发、销售流程,在解决因秸秆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同时,把秸秆变成我们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成为一种拥有市场需求和竞争力,并且能产生经济价值的商品。 

  “物尽其用”是中国的一句古话,面对浑身都是宝的秸秆,我们过去走了很多弯路,不仅造成了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现在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过去被忽视的错误,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积极地寻找治理秸秆问题的关键所在。不管现在所做的尝试是否正确,但这份动力是值得肯定的。秸秆的问题根源在于意识,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洗净”人们心中的秸秆,让它散发出应有的光芒。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