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平台 » 专业委员会 » 正文

本地企业秸秆用量100多万吨 本地农民不愿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04  浏览次数:11262

 

本地企业秸秆用量100多万吨 本地农民不愿收

 

锦阳公司用秸秆生产有机肥 楚天快报记者汪棋林摄

农作物秸秆可用来发电、制沼气、生产有机肥和压缩燃料,本是一件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生态环保的好事,但记者采访却发现,许多企业却为秸秆回收发愁。

据了解,目前全市有10多家秸秆回收利用企业,每年可消化秸秆100多万吨,对于全市700万吨左右的秸秆总量,仅占1/7左右,但许多企业本地原料根本吃不饱,很多原料是外省农民回收后送上门的。

市场前景好 原料令人忧

油菜、麦子已经开始收割了,秸秆回收利用企业按理说应该迎来收购和生产旺季,可不少企业却忧心忡忡,为原料的收购问题犯愁。

襄阳樊凯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将秸秆固化制成固体燃料,供锅炉使用,目前在襄州区黄集镇、张家集镇建有两座工厂,现年产固化燃料8万吨,消化秸秆近10万吨。“如果满负荷运转,年产量可达30万吨,但秸秆收不上来,企业没吃饱过。”该企业负责人樊志清介绍,该企业回收秸秆主要靠农民送货上门,收购价格为200元一吨,但本地农民积极性并不高。去年,公司和附近30余户农户签订了供货协议,可履行协议的不到5户。

樊志清说,他们曾对企业周边原料市场进行过调研,工厂方圆15公里内,秸秆产量保守估计有10万吨以上,但在去年消化的秸秆中,本地秸秆仅有1万吨,仅占总量的1成,其余原料全来自河南农民回收后送上门。

目前全市秸秆消耗量最大的企业,安能(宜城)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近几年来为回收秸秆做了许多工作,年收购秸秆量27万吨,虽已满足企业全负荷运作,但每年消耗的秸秆中,也有5万吨来自外省农民收购的。总经理朱江介绍,公司每年消耗秸秆中,主要以花生、棉花、玉米秸秆以及树枝、树皮为主,小麦、油菜、水稻秸秆量很少,其中小麦、油菜秸秆约1000吨、稻草约2000吨。如果本地春季的小麦和油菜秸秆能够收购上来,完全可以弥补企业外购原料的缺口,企业也不必舍近求远从外地采购。

双抢没时间 农民不愿收

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盈利,农民增收,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为何老百姓不愿卖?

南漳清河农场黄连树村12组组长谭德荣,自家有30亩地,加上种别人家的地,共有60多亩地,他家距锦阳生物科技公司不远,但他从没卖过秸秆。“忙起来了哪有时间去收秸秆。”谭德荣说,春季农作物收割俗称“双抢”,抢着收完麦子、油菜,又抢着种稻谷,因秧苗成长周期不能超过55天,不然会影响粮食产量,“双抢”仅有一个月时间,而如今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里本来就缺少劳力,田里的活都干不完,谁有时间去收田间的秸秆,更不可能为收点秸秆而影响粮食产量。

襄州区黄集镇农民何金贵,家有18亩小麦,虽然家距樊凯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仅3公里左右,但他也从没卖过秸秆。

何金贵说,农忙时节,他不仅要收割、运输、晾晒、出售,除此之外,还要耕地种植玉米,根本顾不上将秸秆送到企业,而且将秸秆打捆收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还要承担运费,企业收购200元左右1吨根本不划算。

除了没时间,采访中许多农民也表示,家里地不多,秸秆产量不大,自己收忙不过来,专门请人、雇车,成本太高赚不到钱,所以不愿干。

企业上门收 成本吃不消

“双抢”时节,农民没时间,企业能否组织人力去收呢?在此次采访中,许多企业表示,曾尝试过企业上门收,但成本太高,企业吃不消。

锦阳生物科技公司在去年投产时买了秸秆打捆的机械,并安排20多名公司员工主动下到田间收秸秆。

总经理张晓俊介绍,购买设备之初,他们计算过成本,一台打捆机需要一台拖拉机、一辆货车和6名工人,一天可收取20吨秸秆,人力、燃油成本约1400元左右,合计每吨秸秆的成本为70元。但去年收割水稻秸秆时发现不仅成本远远超出他们预算,而且受田地和收割效率影响,企业上门回收一吨稻田秸秆成本将近200元,根本不划算。

樊凯生物质能源公司负责人樊志清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玉米杆为例,每吨收购价格200元,15公里内平均运费在80元左右,加上每吨大概30元的人工费用,不考虑时间成本的情况下,每吨玉米杆需要310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

 

返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