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名家论道 » 正文

蒋泓峰:论秸秆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均衡管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21  浏览次数:826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通过均衡管理学的分析,秸秆产业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 高度重视秸秆资源化方式带来的收益及实现综合利用给传统的农业种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0世纪后期,由于粮食产量的增加及煤、电、天然气的普及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秸秆需求量减少,秸秆的处理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秸秆焚烧引发雾霾、火灾、交通安全等事故时有发生。1999年5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准备到成都视察,他所乘的航班却因为焚烧秸秆引发的浓烟而被迫取消,成为当年的“重大事件”。

  目前,中国年产秸秆8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5%。在我国,由于秸秆产业的发展所限,秸秆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社会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笔者从均衡管理角度来论证,便就可管中窥豹。因为均衡管理是通过研究组织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其与外部环境相互间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其均衡关系和运行机制,使其内外部各要素在质、量和能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度,在结构方面保持相对稳定,在关系方面保持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以期实现组织或系统的整体和谐,从而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法。均衡管理是动态管理,具有目的性。既不是平均管理,也不是折中管理,而是强调立体性、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持续性的管理。

  下面,笔者就从均衡管理角度阐述秸秆产业与粮食生产、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健康事业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期盼能对我国秸秆产业化利用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孙小林(左四)考察秸秆控股有限公司

  秸秆产业与粮食生产的均衡管理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民以食为天”,没有秸秆就没有粮食。而长期以来,我国只注重农作物果实而忽视农作物的秸秆,真实有效利用率有限,大量秸秆腐烂或焚烧,一定程度上是浪费了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等资源。因此,充分发展秸秆产业,提高秸秆利用率,实质上等于提高了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产出率,提高粮食的产量。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大约为14000亿斤,还有2000亿斤左右的缺口。要把稳步提升粮食产能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并计划建设以8亿亩良田为主的粮食保障体系。

  秸秆作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副产物,它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等,以玉米秸秆为例,一亩地大约可产生1吨秸秆,通过综合利用,可以产出约500千克复合肥、400千克纸浆和100千克酒精,尤其作为畜牧业饲料是通用做法,一定程度上要比粮食效果还要好,可以说是一种可供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宝贵资源。目前,我国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畜牧业每年消耗的饲料粮约为粮食总产量的35%左右,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如果通过对秸秆产业深度研发,降低粮食的总需求量,那么无论是对18亿亩土地红线还是8亿亩的高标准农田都是有保障的。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及农业部有关部门要把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及秸秆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系统的分析。正确认识 秸秆资源化方式带来的收益及实现综合利用给传统的农业种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就是说秸秆产量和粮食产量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高度重视秸秆的综合利用,才能保障粮食的产量。

  秸秆产业与化肥、农药的均衡管理

  习近平主席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偏低、污染损毁严重正成为耕地保护面临的新挑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我国在加大种子研发和栽培技术的同时,不断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十一连增”,但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年使用化肥45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35%,使用农药175万吨,占全球使用量的30%以上,我国每产1吨粮食,平均施肥250公斤,化肥使用近乎高出欧美国家1倍,这些数字和拥有全球8%土地、生产了全球21%的粮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市场的“大粮仓”和“稳压器”作用日益凸显。但现在“东北黑土地正面临日趋板结、可耕性变差的问题。东北黑土地原来有一米厚土层,现在只有40厘米至60厘米,松辽平原上一锹下去见黄土的‘破皮黄’地已经有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说,“要知道形成一米厚的黑土层需要3亿年,而现在的退化速度是一年一厘米,如果再不注意提高耕地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更要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保障土地的质量,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路径就是减少化肥使用,使用能保证土壤的农家肥、有机肥和非化学农药,同时通过科学技术对原有土地进行改良。目前,中国年产秸秆8亿吨、畜禽粪便30多亿吨,如果通过工业化生产转化2亿吨秸秆并形成系统的产业链,生产炭、木醋酸、木焦油、炭基肥、饲草等系列产品,则可大幅度取替化肥、化学农药等对土地及粮食品质有负面影响的生产资料,并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品和农民受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