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肥料化 » 正文

陶然:大飞机都敢造 不信秸秆处理技术国外偷不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04  浏览次数:1686

编者按:每年夏秋时节,各地农村秸秆焚烧造成雾霾都是公众热议的话题。2015年12月18日,由凤凰网大学问栏目、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环境与生活》杂志社、《能源》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秸秆禁烧与公共决策制定研讨会”,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行。研讨会分为三个分论题:“秸秆处理的技术与实践”“秸秆处理的成本负担问题”和“环境治理:公共决策、抗争与程序正义”。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芝加哥大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能源基金委员会等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本刊摘要发表与会者的一些观点,供读者参考。

陶然教授现场发言图 赵一哲摄

陶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副院长)

我认为政府目前推广的大规模的给农村进行补贴没什么用,补贴应该给专业化的队伍,由他来处理。负责搜集、压缩,拿去发电,或还田破碎。只要有钱赚,就一定会有专业化的队伍来做。很多一般的平原地区,基本上播种和收割都已经机械化了。中国城市里面有两亿多农民工在打工,在这种小农条件下,土地很破碎,却没有妨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这个经验值得我们深挖和借鉴。让类似专业化的机械化队伍来做秸秆还田,可以考虑这个思路。不管是用它发电、做饲料,还是秸秆还田,应该去找专业化的队伍,可以跟播种收割的队伍一起。

第二,涉及到技术的问题,就需要一些公关。中国大飞机都敢造,不怕死人。我们做农业机械的话,也完全可以偷点国外的技术,包括破碎、压紧。我听说日本、欧美的一些技术非常好,我不相信中国这个技术抄不过来,应该是容易突破的。

第三,秸秆是用来做能源、还田、还是做饲料?、要根据区域情况来定,每个区域都会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呢,根据各个地方的条件,包括你搜集的成本、人力的成本是有差别的,这个问题确实是需要考虑的。如果在发达国家,也许早就有本地的经济学家把这个配比问题研究清楚了。

刚才韩老师说的很好,未来农田要做个大的调整,尤其是先进行农地整理,之后变成大片的农地以后,有利于机械化的耕作、处理秸秆,这个确实是涉及到一个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未来还有几个约束条件,包括整个国际市场的能源价格在大规模下降,这个又会对秸秆,用来发电造成了一些约束。用汽油来烧都很便宜了,为什么要用秸秆?这就涉及到了经济成本问题。


现在这样的高密度的不断的用化肥的,确实对土壤不利,但是我们城市化发展这么快、对外出口那么多,肯定要多进口一些粮食,这样的话就给农田秸秆利用多一些喘息的时间。未来随着中国农业未来的开放,中国粮价相比过去肯定会存在下降的区间,我们现在这个粮食进口的策略也在调整,这对秸秆处理是个好事情,一方面我们不用生产这么多粮食了,另一方面有些土地是可以休耕了。休耕一年半载,两季之间搞秸秆还田,处理时间上就充裕多了。

秸秆禁烧很多时候对很多地区来说可能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工业、房地产经济的下滑,污染也不是很严重了。很多地方一把火烧了问题也不是很大。

本稿由《环境与生活》杂志社与凤凰大学问栏目组联合编


返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