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秸秆补贴 » 正文

甘肃省环县秸秆饲草化利用率达86.4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19  浏览次数:3957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 近日,在甘肃省环县车道镇双庙村的田地里,玉米秸秆打捆机有序作业,经过除尘、压实、打捆等环节后,玉米秸秆成了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草垛垛”,依次摆放在田地里,等待装车拉运。
 


“今年村上种了400亩玉米,前段时间青贮了70多亩,剩余的300多亩玉米收完后,正好利用冬闲时间,把玉米秸秆打成饲草。现在已经打了600包,一包40斤,这些都是牛羊今冬明春的口粮。”双庙村党支部书记贺尚乾说。

车道镇的羊只饲养量在26万只以上,为确保饲料供给,今年共种植各类优质饲草6.6万亩。目前,已完成饲草收储9.3万吨,其中,青贮玉米4.6万吨、青干草2.5万吨、农作物秸秆2.2万吨。“我们积极构建‘政府+合作社+农民’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通过青贮、打包打捆等方式,实现秸秆的循环利用和转化升值。”车道镇副镇长邓涛说。

据了解,环县是草牧业大县,拥有760万亩的天然草场,2023年全县羊只饲养量突破369.5万只,今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达93万亩,产生了数量巨大的秸秆。为实现玉米秸秆变废为宝,环县建立了“政府引导、合作社配合、农民参与”秸秆回收机制,鼓励引导秸秆收储企业与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及早对接,对秸秆进行统一收集、储存、运输,进一步提高秸秆收储组织化程度,破解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难题。截至目前,全县有饲草加工合作社6家,年可加工利用秸秆7.9万吨;秸秆收储加工点571个,年可收储加工19.47万吨,秸秆饲草化利用率达86.42%。

“玉米秸秆饲草化回收利用技术的推广,让群众的秸秆‘草垛垛’变成了牛羊的‘香饽饽’,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为养殖产业提供了充足优质饲草,还减少了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赢。”环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顾耀文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