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秸秆补贴 » 正文

四川省宣汉县建立秸秆“村集体+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07  浏览次数:5247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 “我们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协调辖区农户回收农作物秸秆,然后直接运往本地秸秆加工中心加工成秸秆饲料,实现了秸秆的经济价值,这一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动力满满。”塔河镇宝塔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志荣说。






9102207_f0e37a85-9693-4caf-aef7-aedc8179b4c6


        为破解秸秆销售难题,塔河镇创新性地提出了“镇级统筹+村集体、专合社收储转运+牛场包销”的运作模式。在“自主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动员辖区内的规模养殖场与村集体、农业合作社签订青贮饲料预购订单,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各村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的力量,有序开展秸秆的收储、转运、加工等工作,确保青贮饲料质量达标,直接销往辖区内的牛场。同时,镇党委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完成收储任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合作社给予奖补,进一步激发了各方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今年我镇预计收储秸秆6500余吨,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还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降低了牛场的饲养成本。”塔河镇党委书记袁春说。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塔河镇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据了解,宣汉县按照“养殖+利用”相结合原则,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构建了“秸秆收储-就地加工-青贮转化-本地供销”的综合循环利用模式。推动加工利用主体与70家养牛场签订销售订单,建成秸秆养牛示范场28个,带动100余家规模养牛场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年新增出栏肉牛2万头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增长20.3%。
产业融合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宣汉,秸秆饲料化利用不仅是一项环保举措,更是一条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百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合作社通过租用大城镇瓦窑村的厂房开设农作物加工厂,不仅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入,还提供了大量临时务工岗位,吸纳了百余农户就地就近就业。
“我们中心从农户和种粮大户手里收购秸秆进行集中加工,每年可生产7000多吨裹包饲料。”宣汉县百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达开说。
近年来,宣汉县建立“村集体+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秸秆收储点租赁给市场化主体运营收取租金方式,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秸秆收储点获得收益,群众参与务工实现增收。
截至目前,宣汉县在大成镇瓦窑村、黄金镇太平坝村、塔河镇大店村、渡口乡龙潭村、峰城镇龙泉村共发展5个村集体秸秆收储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万元,务工群众人均增收达4000元。
随着宣汉县在秸秆饲料化利用领域不断探索与创新,一条绿色生态、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正逐步铺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秸秆不再是废弃之物,而是转化为肉牛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为养殖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农民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