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秸秆问题,一直是不少地方政府“头疼”的事,不能焚烧,不能污染环境,是一件让老百姓很头疼的事。
偏远山区,机械化作业高昂的人工成本与有限市场产出之间很不匹配,所以“一烧了之”依然屡禁不止。
“只要农民不点火,一切都好商量……”地方环保部门的无奈折射出当前秸秆处理的困惑。难道就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吗?
近日,记者在河北兴隆县调研发现,当地借助市场力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秸秆综合利用之路,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秸秆处置难的问题,还将秸秆“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取得了经济、生态的双赢。
一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万元在演示秸秆压缩
“咱用的其实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根据山区实际,找到了秸秆生态开发利用的最佳结合点。”河北兴隆县一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万元说。1年多前,赵万元放弃了多年从事的家电销售业务,从兴隆县城搬到了大杖子乡车河堡村的一块河滩地上,开始了他与秸秆为伍的创业之路。
原来,兴隆县是燕山主脉所在地,与河北唐山、天津蓟县,北京平谷、密云接壤,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除山楂板栗等林果产业外,当地农民多在土坡地和河滩地上种植玉米,虽然粮食产量低,但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废弃物。
“大杖子乡就是咱兴隆秸秆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周边约有20万亩的原料资源。我生长在农村,很了解情况啊。”赵万元告诉记者,对于秸秆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原料,加入树枝、废弃菌棒等农林废弃物,制作成为牛羊饲料;二是将上述原料通过特殊工艺压缩致密成型,制成单位体积热值高、便于运输的生物质燃料。
想明白这些事,赵万元一期投资1400万元成立一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组建起了生产线。
仅从产品本身看,市场门槛并不高,那么一通新能源公司的投资竞争力在哪里?面对记者的疑惑,赵万元并不着急解释,他把记者带到了厂房——答案难道在生产线上?
正值盛夏,车间里并无多少工人。偌大的厂房内,堆满了小山状的秸秆包。“你看,这是处理过的秸秆饲料,表面上看没什么不同,但牛羊一闻就知道。”赵万元说,我们的秘诀就在于将传统的秸秆饲料进行了发酵、高温高压处理,秸秆会散发出特有的焦糖味,牛羊特别爱吃,“别小看了这道工序,发酵后的饲料每吨要多卖出200多元呐”。
供不应求的压缩饲料
在兴隆县农牧局新能源办公室主任郭艳春看来,赵万元的另一个“杀手锏”就是秸秆的回收体系。“兴隆平坦土地较少,仅靠人工回收秸秆成本高效率低。一通新能源的做法,是把生产车间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就地生产储存,让生产成本降了一大截。”郭艳春说。
记者在厂房看到,粉碎机、柔丝机、压捆机、烘干机等现代农机装备一应俱全。“这些伙计们,在生产时节都派上了大用途!”赵万元说,这些家当一度让自己捉襟见肘,好在县乡农机补贴帮了大忙。
对于农作物秸秆利用,赵万元心里还盘算过另外一笔“账”:保守估算,每吨秸杆利用可使农民增加收入140元,同时还可促进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村民使用清洁能源档次,改善生活水平。从大处算,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森林火灾及大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