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阳县黄泥湾镇地处平原,农民在大田里种植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和水稻为主,其中以玉米为大宗。张伟介绍,过去每到秋收之后至第二年春耕前,大地里简直是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到处都是烧秸秆的,“不烧不行啊,秸秆太多了没处放。”张伟说,每年大量的秸秆让农民很头疼,“扔掉就到处是垃圾,烧掉又污染空气。”
这些年的辛苦打拼让44岁的张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一些。前几年,这位朴实的农民为致富闯出第一步,走出农田,进城做起小买卖,也曾开过洗浴。但头脑活络的张伟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次听到秸秆加工成颗粒做燃料的新闻,他很感兴趣,再联想到农民肆意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事,他决定弃城回村,干秸秆颗粒加工。回村后,他成立了晟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专搞生物质(玉米秸秆)成型燃料生产加工,将秸秆废弃物变成燃料,销往锅炉厂、水泥厂、大型宾馆等处,替代煤炭等能源。
7月9日,记者在禾源秸秆颗粒加工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在8条加工生产线上,将从本村和周边村收购的秸秆进行粉碎、压挤、烘干等一系列处理后,做成颗粒燃料,装包待运。在现场,张伟告诉记者,每年他都要从周边农民手里收集秸秆,面积达到2000公顷,加工成的秸秆燃料销往省内外并出口到韩国。张伟说,自从他建立这个加工厂,周边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再加上政府的禁止,现在大家秸秆都不焚烧了,都卖给他。
去年,张伟又做出了一个决定,投资120万元,上了一套消防设备。具有远见意识的张伟,看问题总是先人一步。他说,与车间设备和库房储存的原料相比,花这120万是值得的。防患于未然,张伟很自豪。
记者在采访时,正赶上辽阳市政协的相关领导和市农委胡静波、王建斌两位副主任也到这里调研秸秆燃料颗粒加工的相关事宜。分管农机工作的王建斌告诉记者,他们今年正准备向农民种植大户或农民专业化合作社推广玉米打捆机,以机械化作业的方式帮助农民顺利完成秸秆收集。同时也为像张伟这样的秸秆加工企业提供便利。
秸秆等农林废弃物问题困扰政府和农民已久。据胡静波介绍,禾源公司将玉米秸秆加工成颗粒,作为燃料代替煤炭等能源来使用,这就是变废为宝,这为全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找到出路,同时也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郑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