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原料化 » 正文

安徽农民秸秆变草绳“钱”景一片大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22  浏览次数:1019
 据淮南网报道 来到凤台县钱庙乡刘楼村,说起张家全,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张家全是一名退伍军人,他自主创办了凤台县北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变废为宝,将秸秆变成草绳和草帘,发挥出了大作用,同时还帮助一批人成功就业,受到了很多人的夸赞。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了解到,今年49岁的张家全,是土生土长的钱庙刘楼村人。1989年他应征入伍,返乡后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后又到广东打工,一直干到2015年。由于他勤劳能干,颇受企业老板好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


  刘楼村是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大村,过去村民收割完稻子后,将稻草弃于田中,直接点火焚烧,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张家全看在眼里、记在心间。近年来,凤台县委县政府鼓励企业参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政策,进一步坚定了张家全致力于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心和信心。

张家全调查后了解到,草绳加工成本低廉、生产简单、收益较高,非常适合农村目前的生产经营。看准这一项目,张家全于2015年7月投资40余万元,成立了凤台县北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购置草绳机30多台,回收刘楼、圩西、米吴、钱庙等村稻草1000余吨,然后将秸秆加工成草绳、草帘等,他的产品远销湖南、山东、江苏、山西、浙江和安徽省各地,用于园林绿化、蔬菜保暖和工业产品包装垫层等方面,广受市场欢迎。

在农村,人们都习惯称呼老弱病残为“吃闲饭的”。而如今在凤台县北新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这些人们口中“吃闲饭的”人却成了搓绳赚钱、变废为宝的主力军。“一天劳动六七个小时,纯收入50多元。” 张家全说,他的企业目前有40多名工人,以留守妇女为主,草绳加工让留守妇女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增收的梦想。

张家全表示,稻草变草绳,有效解决了秸秆禁烧的难题,推进了秸秆综合利用,“目前我打算再投资20万元购买200台草绳机,免费发给群众分散加工,统一回收,不但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还能就地转化利用秸秆,以实际行动推进生态淮南建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