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技术创新 » 综合利用 » 正文

我国目前农作物秸秆治理与综合利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18  浏览次数:1055

秸秆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剩余的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左右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多种养分,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农业产生的秸秆量相当惊人, 1公斤稻米可产生1.5公斤稻草;1公斤小麦可产生 1.5公斤麦秸;1公斤玉米可产生4公斤玉米秸秆。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世界上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每年所产生的秸秆多达17亿t,其中大部分没有得到利用。
  
  一、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情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稻草、小麦秸和玉米秸为三大农作物秸秆。据统计,1998年全国各种秸秆的产量达6.05亿吨,折合标准煤量3.03亿吨,见表一。我国秸秆产量约占全世界秸秆总量的30%左右。每年农作物秸杆资源量约占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量的近一半。秸杆在我国农村生活用能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1998年,我国可用作能源量的秸秆量为354.9Mt,占秸秆总产量的58.7%。
 
  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传统处理秸秆方法使相当部分的秸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据调查,目前我国秸秆利用率约为33%,其中大部分未加处理,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的仅约占2.6%。黑龙江省每年有近3000万吨的秸杆被焚烧,经测算,相当于烧掉了10多万吨尿素,近20万吨过磷酸钙,近20万吨硫酸钾。按现行市场价格折算,价值高达5.8亿元。
  
  由于处置方法的不当,农作物秸秆还会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许多方面产生负面作用。例如,秸秆焚烧下的高温使得土壤中有益虫体(如蚯蚓)与微生物无法存活,严重影响土壤耕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再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焚烧秸秆污染。虽然各地区秸秆焚烧的严重程度不同,但每到夏秋收获之际,浓烟滚滚,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也造成了事故多发,对高速公路、铁路的交通安全及民航航班的起降安全等构成极大威胁。1997年在四川省双流机场、河北省石家庄机场附近,大量秸秆随地燃烧造成集中污染,大气能见度大大降低,致使上述两个机场飞机停飞,严重影响了航空运输。1998年5 月18日, 成都近万名球迷正在体育场观看球赛, 突然间烟雾从天而降, 观众看不见场内赛况, 电视台随即中断了球赛转播。据环保部门测定,当时大气中的SO2 水平为0.200 毫克/ 立方米, 高出成都初夏大气SO2 平均水平几倍之多,大气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
  
  造成目前我国产生大量秸秆以及焚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我国人口增加、土地面积减少以及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村种植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单一种植形式向复式种植形式迅速转变。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也基本消除了一年一季低产种植法。高产出带来了大量的副产品――秸秆。虽然易腐烂的小麦秸秆可用于还田,但玉米类的不易腐烂而产量又大的秸秆的确给农民带来了收集、运输和存放的困难。其次,商品能源对秸秆能源的替代也是造成了大量秸秆过剩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富裕地区农民不再将秸秆当作主要燃料进行炊事和取暖,而改用商品能源。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不恰当的处置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如何做好农作物秸秆的就地转化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农业问题。当前,各国已将农作物秸秆处理列为发展生态农业和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重要战略之一,采用适宜的技术有效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对可持续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方法
  传统上,我国农村处理农作物秸秆方法有以秸秆代替煤、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和就地焚烧等几种形式。
  
  1。以杆代煤
  就是直接燃烧农作物秸秆以利用其能源。这是一种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差。若烧掉10万多吨玉米秸秆,相当于损失有机质3.3万吨。目前在农村地区这种能源利用方式正在逐步被煤、电和燃气所取代。
  
  2。秸秆还田
  即将农作物收获后的残余物堆积沤制成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并改善土壤结构。麦秸基本能用于还田。但玉米杆却不易腐烂。此外,过量的秸秆还田也会对土壤有副作用,影响播种质量。
  
  3。就地焚烧
  即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以加快收种和清除残余物的速度。焚烧秸秆会破坏秸秆的所有有机物及营养物,但是无机营养物质如钾、磷及微营养物将返回土壤中。试验显示,在燃烧秸秆后短期内不会造成作物收成损失,但是从长期来看明确显示会产生损失。例如, 焚烧一亩玉米秸秆相当于损失13公斤碳铵和15公斤磷肥。焚烧秸秆不但会破坏地表土壤结构,还会使地表水分大量蒸发,破坏了土壤的抗旱保湿能力。此外,这种处理方式对交通、人民生活和生产也会造成诸多危害。
  
  据调查,1998年我国被焚烧的农作物秸秆约50~70Mt。焚烧秸秆主要集中在如下三种地区:
  ·地广人稀的产粮区:如吉林、黑龙江省,大量的秸杆因剩余而被焚烧;
  ·富裕地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燃烧秸杆的方式逐渐被商品能源取代,成为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首选目标。目前,江苏、浙江等省农民生活用能的商品化率已超过90%。在这些地区,有50%以上的秸杆被焚烧;
  ·能源产区:在山西、河南等地,由于农民很容易获得廉价的商品能源,因而也有大量的秸杆剩余而被焚烧。
  
  4。秸秆饲料
  农作物秸秆的营养特点是粗蛋白质含量低,但粗纤维含量和无氮浸出物含量高,在自然条件下是一种劣质饲料。有些秸秆质地粗硬,适口性差,因此采食率极低。我国年产6亿多吨秸秆,饲料的用量还不足10%。
  
  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从工业开发角度,可以利用蒸汽爆碎方法提取木质素,然后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制成具高燃值的燃料;利用生物工程分离提取秸秆材料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从而进一步加工。从农牧业角度,培育有选择性降解作用的细菌将秸秆材料中有用物分离出来,提高其作为饲料的功能;培育高转化率的细菌,提高秸秆材料降解过程中形成有效肥料的水平,用作肥料,以解决自然降解过程中有效肥料偏低的现象等等。从技术的角度,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狭义上包括稻麦秸秆直接还田与农作物生长技术;稻麦秸秆机械直接还田与农艺质量技术;秸秆覆盖越冬作物的还田技术;稻麦秸秆直接还田与土壤生态系统;稻麦秸秆还田综合配套技术;微生物菌处理秸秆催腐技术(包括堆腐)等六项内容。从广义范围来讲,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还包括秸秆能源和新型秸秆材料等技术。
  
  当前,我国的秸秆处理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除了仍在应用的传统方法之外,又有一批新的成熟技术正在示范和推广之中。这些技术有的是对传统的处理方法进行技术改造,有的则是寻找新思路和新措施。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5种途径:一是作为农用肥料;二是作为饲料;三是作为农村新型能源;四是作为工业原料;五是作为基料。以下一一进行说明。
  
  1。 秸秆还田
  农作物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本增效,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国家还将秸杆还田作为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主要手段。据实验测定,每亩还田玉米秸秆500公斤,则相当于施用土杂肥2500公斤,碳铵11.7公斤,过磷酸钙6.2公斤,硫酸钾4.75公斤。一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提高0.05%~0.23%,全磷平均提高0.03%,速效钾增加31.2PPm。土壤容重下降0.03~0.16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2%~4%。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耕地,不仅能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地力亦可提高0.5~1个等级。秸秆还田后,平均每亩增产幅度在10%以上
  
  秸秆还田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将秸秆梨耕到土壤中。即使秸秆被成功地梨耕到土壤中,在犁沟中的秸秆股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引发问题,即不能以足够速度进行分解,而在下一次耕作时露出地表。此外,犁沟中的秸秆股也将会阻碍作物的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
  
  目前,秸秆还田方法包括:① 秸秆覆盖或粉碎直接还田;② 利用高温发酵原理进行秸秆堆沤还田;③ 秸秆养畜,过腹还田;④ 利用催腐剂快速腐熟秸秆还田,在秸秆中添加一定量的生物菌剂及适量的氮肥和水,再经高温堆沤,可使秸秆腐熟时间提早15~20天。实践证明,机械化粉碎秸秆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手段。
  
  2。 秸秆饲料
  秸秆富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非淀粉类大分子物质。作为粗饲料营养价值极低,必须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经过物理法和化学法处理的秸秆,其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都大大改善,但仍不能为单胃动物所利用。秸秆只有经过微生物发酵,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特殊酶的降解作用,将其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低分子的单糖或低聚糖,才能提高营养价值,提高利用率、采食率、采食速度,增强口感性,增加采食量。
  
  秸秆饲料的主要加工技术主要包括:① 直接粉碎饲喂技术;② 青储饲料机械化技术;③ 秸秆微生物发酵技术;④ 秸秆高效生化蛋白全价饲料技术;⑤秸秆氨化技术;⑥ 秸秆热喷技术。
  
  据研究部门测试,玉米秸揉碎经过氨化后其粗纤维由33.4%降到16.72%。稻草氨化后租蛋白由3.36%增加到12.27%,微贮后增加到12.53%;麦秸氨化后粗蛋白由3.6%增加到11.6%,微贮后增加到12.2%。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秸秆饲料,干物质体内消化率提高24.14%,粗纤维体内消化率提高43.77%,有机物体内消化率提高29.4%,粗蛋白消化率提高35.3%。微贮秸秆饲料中干物质、有机质、蛋白质、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均可达到与羊草相同的水平。牛羊采食速度平均提高40%~43%,采食量平均增加20%~40%,秸秆利用率由不足50%提高到95%左右。
  
  我国虽然有各类草原面积有43亿亩(1996年),但草原产草的产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的需要,很多牧区、半农半牧区仍然是靠天长草,靠天养畜。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因此,研究方便、经济、适用的秸秆饲料调制技术,从而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这一饲料资源将是长期的一项研究内容。
  
  3。 秸秆能源
  生物质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中占14%。我国每年农作物秸杆资源量约占生物质能资源量的近一半。秸杆在我国农村生活用能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消费方式亟需改变。
  
  农作物秸秆能源转化的主要方式是秸秆气化。秸秆气化就是将秸秆在缺氧的状态下加热,秸秆首先被干燥,随温度升高,物料的挥发物质逐步析出,并在温度下发生裂解,热解后的气体和余碳在氧化区与氧化介质空气、氧、水蒸汽等发生燃烧反应。燃烧生成的热量用于维持干燥、热解和下部还原区的吸热反应,燃烧后生成的气体,经过还原区与碳发生反应,生成C0、H2,CH4、CnH2n等气体成分,这种混合可燃气体即为秸秆气。秸秆气化的目标是建立农村生活用集中供气系统。集中供气就是利用大型秸秆气化设备,集中村庄的秸秆原料,采用集中制气、集中供气的方法,相当于工厂化制气,然后通过管道将秸秆气输送到各家各户使用。
  
  秸杆气化的效率在70%~75%,使用燃气的效率可达50%~60%,因此将秸杆气化后使用总效率可达35%~45%,而直接燃烧秸杆的炉灶效率最高的也仅12%~15%。采用秸杆气化技术,不仅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CO2等有害气体排放,而且其生产燃气或电力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消耗,使能源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
  
  除秸秆气化以外,秸秆还可以用来加工压块燃料、制取煤气。秸秆的基本组织是纤维素、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在适当温度(通常为200℃~300℃)下会软化,此时施加一定压力使其紧密粘连,冷却固化成型后即可以得到棒状或颗粒状新型燃料。
  
  4。建材、轻工和纺织原料
  中国是一个木材缺乏的国家,与欧洲的0.24公顷和北美的0.9公顷相比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公顷。过去,我国一直用粘土砖来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耗用能源和土地非常多,在我国能源、土地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墙体材料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国家经贸委已经在“十五”规划中规定了到2000年新型墙材的使用要达到3000亿块砖,相当于建材总量的40%。随着森林禁伐和粘土实心砖在框架结构建筑填充中禁止使用等政策、规定的全面执行,预计我国建材的用量将迅速增长。秸秆是高效、长远的轻工、纺织和建材原料,既可以部分代替砖、木等材料,还可有效保护耕地和森林资源。秸秆墙板的保温性、装饰性和耐久性均属上乘,许多发达国家已把“秸秆板”当作木板和瓷砖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此外,经过技术方法处理加工秸秆还可以制造人造丝和人造棉,生产糠醛、饴糖、酒和木醣醇,加工纤维板等等。
  
  5。秸秆基质
  秸秆用作食用菌基料是一项与食品有关的技术。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利用秸秆作为生产基质,大大增加了生产食用菌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利用秸秆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存在技术条件要求较高的问题,用玉米秸和小麦秸培育食用菌的产出率较低。
  
  三、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农业的年年丰收,出现了农作物秸秆大量剩余的现象。我国政府及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从战略高度上对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出了规划和行动部署。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大力开发秸秆资源发展农区草食畜报告”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建设。1996年10月,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1996年~2000年全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项目发展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秸秆养畜目标――通过发展草食牲畜到本世纪末增产肉类700万t,并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措施。经过8年的努力,截止到2000年底,国家累计投入3.67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近4亿元,在全国建设了13个示范区、380个示范县,直接推动了我国草食家畜生产的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秸秆养畜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草食家畜生产的范围,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畜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保证了粮食生产与畜牧生产的同步发展,成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针对近年来秸秆焚烧愈演愈烈的情况,有关部门从1998年以来加强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力度。1999年初,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秸秆焚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制定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同年,农业部选择10个焚烧秸秆造成严重影响的大城市郊区和4条高速公路沿线,作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重点地区,集中投入,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00年又将范围扩大为15个城市郊区和8条国道(高速公路)两侧。有关省市也在加快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同时加大了禁烧力度。河北省已有多名乡镇干部因禁烧秸秆不力被免职,永年县还因大面积焚烧秸秆被邯郸市罚款50万元。
  
  从历年对陕西、河北、天津、山东和四川等省市实施秸秆禁烧的情况来看,焚烧秸秆禁而不止的主要原因在于秸秆综合利用还不够,亟需在秸秆综合利用上进行技术创新,变“堵”为“疏”。因此,如何合理而又有效地利用秸秆,不仅是农业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也成为了相关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
  
  1998年5月,在对山东省莱州市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考察的基础上,国家计委决定实施秸秆气化国家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在全国选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建设,以此充分调动省、市、县、乡以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资金流向,鼓励以多种资金渠道和多种经营方式发展这一新兴事业。国家计委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以支持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秸秆气化技术,解决农民用能问题和缓解农村环境污染,扶持重点是中西部和长江中上游等地区。1999年~2000年国家计委拨款1,250万元,在四川、重庆、湖北、河北、北京、安徽、广西、吉林、黑龙江等七省市自治区,通过推广秸秆气化技术来解决53,900户农牧民的生活用气问题。2001年,广西选择了浦北、田东、恭城、横县、临桂等地作为第一批试点。当年,广西第一座以农作物废料制造“绿色”燃气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在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据《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的规划,“十五”期间我国应用秸秆气化的潜在示范及推广区域的目标是争取达到5000个示范村的规模。
  
  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先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技术创新被列为科技部近年来的科技工作重点之一。我国从“七五”时期就已经着手秸秆的能源利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也被列入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的科技攻关计划。1999年,科技部组织力量研究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一批秸秆利用技术(产品)资料,其中包括秸秆肥料技术、秸秆饲料技术、秸秆燃料技术、秸秆工业原料技术、秸秆作食菌基料技术等。2002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绿色化学研究室最新研制的“秸秆生化饲料研究与工业化示范”项目顺利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这一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的项目,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多元微生物菌群的优化配伍组合、驯化和增殖方法及秸秆两步发酵技术,使秸秆在一周左右发酵成可供猪、家禽等直接食用的饲料,成功破解农作物秸秆通过生物技术转化为动物饲料难题。除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科技部还加大对现有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例如,秸秆生物草粉饲料的开发与应用项目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1998年开始列为全国的重点推广项目。
  
  在国家“十五”规划中,科技部以后续能源为主题,对秸秆的开发利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打算。重点之一是气化发电示范电站项目,目前已经安排的项目的目标是做到4个兆瓦的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水平,建立秸秆村级示范电站并能够应用到全国已经建成的和即将建成的集中气化示范装置上。
  
  总体上,近几年我国秸秆禁烧工作和综合利用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据统计,2000年秸秆综合利用成效中,秸秆堆沤肥0.7亿吨,直接还田1.3亿吨,还田面积突破5亿亩。在15个秸秆机械化还田项目省(市)秸秆还田1820.2万公顷中,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1088.0万公顷,占59.7%。
  
  四、存在问题与前景
  虽然我国在农作物秸秆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上成效显著,但应该看到,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突出表现在: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力度还远远不够,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较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例如,秸秆作为饲料的缺点是消化率低,只有40%左右,氨化技术虽能提高秸秆消化率约10%,但氨源浪费约70%;再例如,秸秆气化中的焦油问题,高效生物有机肥工业化生产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国产化问题,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等等问题也有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经济效益还不很高,推广难度大。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对农民的吸引力,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
  
  ·技术研究需强调实用性
  秸秆虽然是一种非常粗陋的材料,但是真要将它转变成市场可接受的、有商品价值、利润的产品需要很多高新技术的介入,采用传统的、粗放的加工路线,是很难产生效果的。目前,一些技术实现的条件要求较高、成本高昂并且工艺复杂;此外,秸秆利用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多局限于单一形式,很少作为系统工程来研究。这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因此,秸秆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需强调实用性,要大力推广那些简便适用、易操作,农民一看便知、一学就会、一用就成功的“傻瓜技术”,变农民适应技术为技术适应农民。
  
  ·监督、管理和综合利用指导的协调统一还有待加强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学科多、层次多,需要科研、推广和管理各相关部门之间密切配合,采取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以“堵”和“疏”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落实。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强秸秆禁烧的监督检查和焚烧期间大气环境监测,并将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和禁烧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反馈。农业、农机、科技等部门要联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推广目前成熟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力度,帮助农民改变耕地方式,加快农机改造步伐,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在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目前河北省石家庄市已经基本形成拥有秸秆―饲料―养殖;秸秆―菌肥―种植;秸秆―纸浆―纸产品;秸秆―板材―建筑材料;秸秆―食用菌等产业链的整体格局。但是,这种将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产业来发展的认识在我国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深入普及,以企业化管理来经营秸秆种菇场、秸秆气化站、秸秆生物制肥厂等的进展也不是很大。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引导农民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探讨新的运行机制,把利用秸秆资源产出各种副产品的单独过程加“环”组“链”,逐步实现贮、养、加、销各环节的有机衔接,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不足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治理工作的意义和综合利用能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他们才可能始终如一地将这种理解落实到自觉行动中。因此,一方面需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综合利用的意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宣传、指导,逐步把秸秆综合利用转变为农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农作物秸秆被大量焚烧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过。今天,在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各国都在积极地探求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的有效解决方案。我国秸秆数量多,分布广,从局部地区层次看可能无足轻重,但站在国家的层次上看它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因此,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经过近年来的工作积累,我国在秸秆资源的治理和综合利用上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和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一些问题的制约,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的加深和措施的加强,相信在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将能够做到既有效利用资源,又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好循环,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