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从中央到地方对顶风烧杆行为处以重罚。同时在资金补贴、电价、税收等多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就目前来看,我国每年秸秆产出量维持在8亿吨左右,其中可收集量约3亿吨。秸秆本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可以以原料化、能源化、饲料等方式综合利用。
为探寻秸秆综合利用的出路,南方周末采访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专家秦世平。他认为,治理秸秆的根本途径在于找到“疏”的合理方式,应因地制宜地利用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
“堵”是下策,“疏”是上策
南方周末:国家2015年治理秸秆,无论在环保部督查还是惩罚机制上做了很多,有什么进展吗?
秦世平:没有什么进展。“堵”是暂时的,“疏”才是王道,必须要有出路。秸秆留在地里田头会影响农民下一季的耕作。
南方周末:每年都会出现秸秆难禁烧的问题,原因是什么?
秦世平:只要是一刀切,管理上只是一个“管”的,不会有好的效果。现在农民不需要去还田,使用化肥方便且成本低。非逼着去还田也不现实。国家与其把秸秆作为一种污染来治理,还不如作为一种燃料来利用效果更好。要疏堵结合,没有出路,农民很难听你的话,就把秸秆烧了。
政策方面主要还是补贴方式问题。钱全用在“堵”上,根本就没“疏”。地方官员堵这么多年没堵上,是不是要反思为什么“堵”不赢?
南方周末:在“疏”的方面,国家有提出五化方法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2015年有没有进步地方?
秦世平:没什么太大效果,最重要是因为秸秆焚烧的生物质锅炉目前没达成共识,没有环保标准。而环保部对天然气、煤等燃料都各有一套环保标准。
没有秸秆的环保标准的话,就缺乏环评依据,项目难通过。而且,这个环保标准本身也有问题,现在的环保标准就是鞭打快牛,烧煤的成本本身就低,环保标准还低,导致现在拼命地用煤而不会选择成本低、环保标准高的生物质能源。
此外,政策上也有问题,目前秸秆在发电上是有补贴,但生物质供热上没补贴。如果市场能够接受把秸秆做成生物质成型燃料,基本上可以杜绝秸秆焚烧。
关键在供热补贴
南方周末:对此,你们有没有提出建议和意见?
秦世平:提出一个建议,能源局2014年底提出要建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工程,现在都不落地,很难落实下去。这和之前提到的缺乏环保标准有关。实际上生物质供热只要能够到天然气的排放标准,就可以先建起来,接下来重要的是监管。但现在锅炉的排放监管不到位。
南方周末:应该如何解决呢?
秦世平:不管用什么燃料,将环保标准统一,只需监管烟囱在线控制确保废气出口符合标准,烟囱检测出来是多少就是多少,超排就罚。实际上这是顶层设计的问题。
国外对企业采取的是征收碳税和资源税的措施,因为生物质能源二氧化碳是零排放,不用交碳税,且是可再生能源。这样保证了无论是发电还是供热市场,化石能源和秸秆的市场价格一致。我们国家没有碳税,资源税也没到位,导致生物质能源处在不公平的状态。没有的话要有补贴政策才行,交给企业因地制宜地选择。
南方周末:国家对产业的投资补助对企业没有吸引力吗?
秦世平:对产业的投资补助已经过时,应该补产品,譬如补贴发电、成型燃料供热。
现在(供热)市场、(秸秆)原料都有了,最后要解决(企业面临生物质供热成本太高)的问题,希望国家进行补贴,这个补贴是在市场价格规律下有依据地对生物质供热中所体现的环保的效益进行补贴。
生物质能源发电现在已有补贴,发展挺好。但生物质供热补贴现在急需加上补贴,这是可以大规模地消纳秸秆的方法。这是关键。
南方周末:如果政策上落实,给企业补贴成本,有没有技术上、设备上的问题?
秦世平:技术上应该可以解决掉,至少现在已经是可以解决,以后可能会更好。这个事情政府不要管,就让企业来管,企业技术好了就多挣钱。
不应补贴农民,应补贴产品
南方周末:另外一方面,也有专家建议对用户补贴。
秦世平:(对用户)很难监管,补贴多少不好控制。若统一在产品上补贴是可以控制的,按市场合理价格给生物质发电企业,只能是这样。
南方周末:怎么协调好农民的利益?
秦世平:这是利益平衡问题,要有合适的收购价,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保证农民有一定利益。但不要在农民那里补贴,补贴应补给生物质供热企业,按照市场价给统一的价格补贴,便于管理。
南方周末:未来政府在政策上如何扶持?
秦世平:政策肯定会有,一个是补产品。政府肯定会出台了一些政策而且已经出台一些政策,以后会落实的,而且力度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河南、山东这些地方在秸秆发电方面还是有比较多经验,可以把这个经验扩展到秸秆成型燃料上。在中央政府还没有补助的时候,地方政府可以补助。将花在“堵”上的钱做成基金,给当地的企业进行补贴,可能会更好。
但总要有一个人先吃螃蟹,后面的人才会跟上去,实际上治理秸秆焚烧的钱没少花,没少费精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可以换一种思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