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经纪人”将秸秆送到生物质发电公司。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 随着秸秆禁烧在农村的广泛宣传和大力管制,农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燃烧秸秆的现象大幅减少。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使秸秆变得更加有用,催生了和秸秆相关的新的职业、新的产业。眼下,在莱西的麦田里,一些农民变成秸秆“经纪人”,专门回收小麦秸秆,再转运到生物质发电公司,用于农业种植养殖、生物质发电等领域,有效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还能带来额外收入。
秸秆“经纪人”正在将秸秆打捆。
秸秆回收一周收入两万
一家一户处理秸秆很难产生经济收益的现实被普遍认同,在各地秸秆收储中心建设尚不完备的现状下,秸秆“经纪人”应运而生,既搞活了秸秆收储市场,又缓解了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收储瓶颈。
记者在望城街道农田里看到,一台台小麦收割打捆机呼啸而过,一捆捆方形秸秆包从机器里“吐”出,整齐地排列在农田里。收割结束后,秸秆“经纪人”李忠带着他的车辆进入了麦田。 “眼瞅着秸秆越来越值钱,从去年开始,我转行做起了 ‘秸秆经纪人’。老百姓都希望把秸秆早早拉出去,抢种玉米。所以很多人都来找我,我看着前景不错,今年找了四台车接着干。 ”李忠乐呵呵地说,从2018年开始,他就与望城街道青岛琦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进行合作,负责将周围村庄村民的秸秆拉走,再卖给这家企业。 “我这干了六七天了,一天能拉四五十吨,收入2万元左右。 ”
“往年麦秸草在地里耽误种玉米,现在割了打件直接拉出去了,能早早种上玉米,真方便!”农民刘义说,有了秸秆“经纪人”后,农民只管收秸秆,运输、销售等环节交给经纪人,秸秆离田利用效率更高。
5000吨秸秆成绿色能源
在望城街道青岛琦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一辆辆满载着成捆秸秆的农用车正从各个方向的收储站驶来,村民许焕春正在指挥车辆有序地过磅、卸货,看着不错前景的秸秆行业,今年许焕春也加入到了“经纪人”的行列。
目前,莱西市有越来越多的“经纪人”参与到秸秆回收的工作中,解决了老百姓麦收秸秆处理难的问题,为村民抢种玉米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使企业在秸秆用量上实现可控,并能够与经纪人精准对接,降低公司收储成本,节省人力物力清理秸秆。
公司料场负责人陶鹏介绍,从2017年的十几位“经纪人”,年收储1500吨左右,发展到今年的六七十位,已经收储了3500吨,预计能达到5000吨左右。而这些在农民眼中的“废弃物”,却是企业发电的“绿色能源”。
青岛琦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是莱西市首家生物质绿色直燃发电供热项目,可消化掉莱西市所有农林生物质废弃物,同时减轻传统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压力。“通俗地讲,我们的发电就是‘吃进废料、吐出电能’,走的是一条资源循环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新路子。 ”陶鹏说。
生物质燃料替代万吨煤
进入厂区集控室,记者看到前期加工好的秸秆、果树木等原料通过输料系统进入生物质锅炉燃烧,经热动能转换进行发电,整个发电全程由集控室控制,全程智能化。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农业废弃物燃烧产生的烟气经除尘脱硝等设备处理后,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产出的草木灰,还可用于农田作为有机肥料。
“我们每年可消耗秸秆、花生壳、枯树枝等生物质燃料30多万吨,能彻底解决农村秸秆处理难、存放难的问题,而且生物质发电排放的二氧化碳与生物生长时吸收的二氧化碳可达到碳平衡,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改善了大气环境。陶鹏介绍,公司运行平稳后,年发电量可达3亿度,节约煤炭3.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