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会上,民革中央领导说“这一技术的应用最终能否成功,决定因素已不在该技术本身而在于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如果这些工作跟不上,可能会不了了之”。会后,领导给杨教授嘱咐到:“希望你能继续探索和实践下去,这次现场会不应该是结束而是开始”。于是在现场会结束后,杨教授又踏上了传播与推广这一技术的新征程。
白银现场会后,杨教授先后在甘肃省白银、定西、平凉、临夏等地继续宣传与推广这一技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掏腰包买菌种和疫苗送给想学技术的农户。2009年6月22日的《团结报》曾以一篇“秋天我请杨教授吃苹果”的报道,介绍了杨教授免费给农民“传经送宝”的事迹。与此同时,为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杨教授还在甘肃省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农场、榆中省农科院试验场、榆中和平乡王家营、榆中甘草店蔡家沟、皋兰县兰州西岔乡陈家井村、白银水川强湾村、定西市鲁家沟、永靖县农业示范园等地建立技术示范与生产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社会效果。《定西日报》2009年11月19日的报道:“今年以来,尽管遭受严重旱情,但安定区利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试种的马铃薯依然喜获丰收,该技术首次在该市马铃薯露天引种取得成功”。为了进行公司化和市场化探索,杨教授还自筹资金组建兰州中山有机技术种植公司。进行公司化和市场化探索。但一项事业的发展是要受制于内外多重因素制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科学技术的转化要受到来自于生产者素质、市场、资本、企业家等众多因素影响。杨教授的探索异常艰难,八年来累计投入近百万元,最后公司也因种种原因关闭了。
这让杨教授认识到,农业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是一个长期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其中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市场机制的建立是关键。具体说,组织起来的农民和大资本(企业)的参与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是希望所在。在今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杨教授还在思考,如何把这一技术的传播与推进特色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相结合,如何与农民增收和彻底脱贫致富相结合,如何与提高食品安全性、保障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相结合,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技术推广与发展之路呢?
就此他坚定信心,势在必得。今年下半年以来,他竭尽全力支持榆中县蔡家沟和王家营乡农户温室大棚运营这一技术,帮助当地解决五十多位农民就业。同时,还在县农牧局组织下免费给全县五十多位蔬菜种植大户讲授有机农业技术和发展模式,推进榆中县农业生产结构升级。他还结合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和销售创新模式,积极挖掘与开拓有机蔬菜消费潜力与市场容量,推进食品安全新局面。目前围绕在他身边的有机蔬菜体验者与宣传者近千人,所建立的“采摘亲友团”微信群不到一个月就封顶(其中绝大多数是兰大教职工),更大的健康食品消费群体的组织化与市场化工作正在探索与推进之中。可以说,他的执着与努力正在不断引领与推动甘肃有机蔬菜产业化发展步伐,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