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简称全国农技中心)与三聚环保在京宣布,由三聚环保全资子公司三聚绿能实施的“一县一 品”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区通过了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的成果验收,并获得了《“一县一品”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区成果验收证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中国科学院院士段雪、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刘天金、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立欣等出席会议。专家指出,这一技术为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破解之道。专家建议,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布局秸秆炭化技术应用推广,促进农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县一品”绿色农业生产示范走出增产提质新路
2018年,“一县一品”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在6省市的13个县区展开,精选当地6种特色作物和合作种植企业,建立了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全产业链示范区。示范区采用生物炭基肥料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肥料养分降低10%-20%的同时,示范区作物产量平均提高15%以上,产品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测算,农户使用炭基肥每亩可增收150~300元。以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科右前旗为例,使用三聚炭基肥每亩可实现增收220元,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贫困人口户均增收4000多元。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教授牵头组织验收的专家组认为,采用生物炭基肥料实施的“一县一品”绿色农业生产示范,把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培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有机集成,具有秸秆循环利用、化肥减施、土壤培肥、抗逆增产提质等多重功能,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需求,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建议加快形成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刘天金发言
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刘天金指出,当前,我国农业进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农业要想绿色高质量发展,首先农业生产的载体—土壤要“绿”、质量要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实行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耕地复种指数高,利用强度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结构变差、质量退化、养分失衡,局部地区还存在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有“替”“提”“优”几个特点,可以促进土壤变“绿”,质量变优,巩固和提升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三聚环保董事长刘雷发言
“秸秆这个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烦恼,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小秸秆大产业,为我国发展炭基农业打开了一道七彩之门。”三聚环保董事长刘雷指出,秸秆炭化还田技术,恰当地找出了一条既能降低化肥用量、又能增产提质的科学解决之道。我们发挥先进工业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化优势,仅9个月就完成“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的工艺集成与设备模块化制造,开发出了标准化成套工业技术装备,具备了全面布局生物质项目的技术与工程能力。截至目前,已在内蒙古、黑龙江、内蒙、河南、宁夏、安徽等地成功投产8个项目,这些项目生产的炭基产品,正是我国推进炭基绿色种植示范的基础。
以秸秆炭化还田技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首批“一县一品”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区建设在内蒙古莫旗、黑龙江建三江前进农场、黑龙江五常市、安徽宿州市、甘肃民勤县、黑龙江逊克县、山西广灵县等6省13个县市,种植水稻、大豆、玉米、谷子、葵花籽等多种作物,示范区面积近百万亩。在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科学种植管理,实现了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水源、土壤、重要生长阶段的全过程跟踪,建立了从农田到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这一技术示范为秸秆炭化和土壤改良,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启示。
农业专家指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为9.84亿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8.24亿吨,综合利用率较低,约33%被废弃或露天燃烧,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趋于下降,近2/3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以土壤培育和改良为重点,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规模化利用,促进农业固碳减排、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打造优质生态农业产业链。
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偏远地区,秸秆资源相对丰富,特别适合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产业的发展。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通过长期的调研和工作发现,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贫困县的废弃秸秆资源,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项目已使得全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专家建议,应该把炭化还田循环利用放到国家绿色农业发展的大战略中,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重大战略意义。要广泛推广“秸-炭-肥”还田改土模式,完善落实有利于秸秆利用的财政政策,贯彻执行有利于秸秆利用的土地和用电政策,推动秸秆收储体系建设,打造完备的秸秆收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