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利用,秸秆“能小能大”
秸秆不仅能做成冰箱里的保温泡沫、房上的屋瓦、工艺包装袋等,就连盘子、杯子等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餐具也能做。“稻壳、稻草、麦秆、玉米秸秆等都能做成餐具,正常使用三四年不会出现损坏。”安徽省长丰县绿之态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秸秆制成的日用器具安全环保、抗菌抑菌不发霉,广销欧美市场。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秸秆资源化利用就是找回农业的另一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处长陈彦宾说。目前,全国秸秆每年产量9亿多吨,综合利用率超82%,秸秆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基本形成了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燃料化稳步推进,基料化、原料化为辅的综合利用格局。
除了做小物件,秸秆还能发挥大作用。在安徽阜阳市宏桥建材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摆放着数张课桌椅,其板材由秸秆压制而成。“零甲醛,健康安全是我们的特色。”公司负责人张中成介绍,每3吨秸秆原料能合成1立方米的板材。“以草代木,不仅避免了秸秆焚烧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减少了木材的使用量。”
一支直径达1.2米的巨大灵芝颇为显眼,一打听才知道,这株大灵芝竟是用秸秆“种”出来的。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负责人丁伦保介绍:“这是全国最大的灵芝,第一次展出,价值上百万元,它就是用秸秆做基料栽培出来的。”丁伦保还带来了竹荪、猴头菇、虫草等高档食用菌。“秸秆作基料栽培的菌菇,深受消费者欢迎,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增收。”
数据显示,安徽是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年可收集量达4800万吨左右。2017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87.3%,产业化利用量占利用总量的27.59%。陈卫东介绍,今年共有8大展区,492家企业参展,参展产品1000多种,96个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总金额275亿元。
秸秆产业链,为生态农业注入新活力
收割机在前面收割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在后面将麦秸捆扎成捆。河南省宁陵县华堡镇胡庄村,秸秆捡拾打捆机穿梭在田间,成捆的麦秸从机器后部“吐”出来。豫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当地养殖企业,每年冬季都因牛羊饲养草料不足而发愁。一年前购置了一台自动打捆机,每小时作业6—10亩,每亩能捡拾麦秸500公斤,还可加工成牛羊等牲畜饲养草料。
截至6月19日,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基本结束,机收比例达95.5%,创历史新高。今年联合收割机普遍配备了秸秆切碎抛撒装置,各地推行小麦联合收获—麦秸抛撒覆盖还田—夏玉米免耕播种等绿色作业模式,河南、安徽、山东等地秸秆离田还田率超过90%。
“秸秆离田利用必须得规模化,建立完善的收储运体系。”农业农村部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全国认为,现在各地的秸秆产业链已经有序运转起来。秸秆产业是新兴产业,鼓励和引导秸秆产业的发展,要树立大农产品观念,把农作物秸秆当作农产品一样看待,在收储运、循环利用以及市场服务等产业链环节上下功夫,把秸秆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