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地方做法 » 正文

河北小秸秆成农民增收新渠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0  浏览次数:1100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麦收过后,在河北省行唐县只里乡北高里村的田间地头,搂草机把秸秆三垄搂成一垄,由捡拾打捆机“吞下”压实打捆“吐出”,再由抓包机装到运输车上,销往电厂作为发

电燃料进行二次利用。

  
                 

       “以前,麦收后的秸秆禁烧工作着实让人头痛,麦秸都被当成废弃物堆在村头地头,影响村里卫生不说,还存在火灾隐患。”只里乡有关负责人说,为了确保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每到麦收时节,

每个乡镇都要派禁烧员昼夜驻村巡查。

  “这几年实行机收作业后,大量被粉碎的秸秆铺在地表,浇水误工不说,还影响下一茬玉米出苗率,增加了病虫害。”北高里村村民马老大说起过去的秸秆处理就直皱眉头。

  “今年好了,有人专门组织打包队上门与村民对接,一亩废弃麦秸给5到10块钱的收购费,麦秸变成了‘香饽饽’。”马老大说,现在田间地垄也整齐了,大秋作物管理也方便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为让秸秆变废为宝,着眼打造清洁能源全产业链,行唐县引进了生物质发电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今年我们以3万亩麦秸为试点,引进现代农机将麦秸统一打包离田集中收购,为公司9月份投产储备发电燃料。这3万亩麦田的秸秆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3000吨燃煤的热量。公司正常运行后将年消耗30万吨农林废弃物,年发电量达3亿度。”中电行唐生物质能热电有限公司燃料部经理高志红介绍说。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补贴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机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让小秸秆实现大作为。通过秸秆燃料发电,在全县建立起收集、加工、运输秸秆供应全新产业链,带动全县1000人就业,可为全县农民直接增收900多万元。”行唐县农林局有关负责人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