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秸秆禁烧 » 正文

【深度好文】秸秆能源化利用变废为宝难在哪儿?(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8  浏览次数:363
 任重道远,

产业化瓶颈尚待突破

虽然前景看好,但有关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并不顺利。“当前,焚烧秸秆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屡见不鲜,使得发展生物质能产业频频遭遇原材料紧缺,最后就演变成为生物质能企业没有原材料可收的悲剧。”王爱忠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原料收储难度大,是制约产业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河北天太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小亮分析说,一方面,由于农作物机械化程度低,秸秆量多且较为分散,收集、装车、运输都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另一方面,由于秸秆随季节性产出,收购时间短,而储存周期长,不仅给收储运增加了难度,而且也提高了厂商的生产成本。

“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健全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 贯彻,焚烧秸秆虽然得到进一步遏制,但企业远距离到各个地方收购原材料,必须要克服人员和成本的限制,这显然成为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秸秆收购难是很多生物质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业委会秘书长肖明松如是说。

对此,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雷廷宙表示,原料保障能力是决定产业规模的主要因素,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必须建立从原料收集、储藏、预处理到成型燃料生产、配送和应用的整个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和产业模式。

据了解,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生物质电厂均借助乡村经纪人的模式来收购秸秆。很多经纪人为了将秸秆卖个好价钱,在收储季节大量收购囤积,后抬高价格,导致秸秆收购问题日益突出,进而使得许多已投运生物质电厂陆续停产。“在我国很多地区,农业发展都是以户为单位,种什么作物都是自己说了算。户与户之间可能种的会不一样,这就给电厂在收购秸秆时带来不少麻烦。可能到一个村子,能收上来的秸秆数量还抵不过运输成本。”业内人士表示。

业内专家同时认为,虽然秸秆成本占到生物质发电厂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但这只是限制产业化发展的部分原因。对于全国不少的生物质电厂,更多的还要受制于目前的管理模式和区位因素。

那么,如何破解发展瓶颈?

李十中建议,要加快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首先国家要落实补贴政策;其次,要支持新技术研发,从政策、资金各方面积极推进具备产业化条件的新技术在不同区域建设示范工程,以便尽快推广;再次,要扩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试点范围,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如海南、内蒙古等地进行产业化示范,建立从原料种植到产品供应的产业模式。

据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已在资金补贴、电价、税收等多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江苏、安徽等地也增加财政投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原标题:秸秆能源化利用,变废为宝难在哪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