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久前,东北地区被罕见的雾霾天气笼罩,有人把焚烧秸秆作为“罪魁”之一。秸秆也成为了丰收后的烦恼。如何“消化”秸秆?其实,聪明的长春人已经开始尝试着用它们做饲料、燃料。连日来,记者分赴德惠、农安以及二道区,捕捉到小小秸秆变身能源的一个个神奇场景…… 被当做“废物”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为环保燃料,来自大自然的风和太阳为我们带来了取之不竭的电力……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新能源在黑土地上风生水起,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新生活图景。 当前,全球都面临着能源严重短缺问题。随着可以持续利用、永不枯竭、不会污染环境的新能源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破解能源问题的曙光。一项项新能源的推广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净化了环境,更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低碳生活”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这台新型玉米收获机正飞快地将一株株玉米放倒。它能一次性完成割秆、摘穗、剥皮、果穗装车及秸秆回收并堆放于田间。 袁达 摄 压缩打捆进发电厂 本报记者 李中良 通讯员 常 亮 杨继锋 入冬时节,在米沙子镇梁家村的一块玉米田里,记者看到了一个忙碌的场景:两辆大型秸秆打捆机轰鸣行进,将地上枯黄的秸秆“吞”入腹中,然后压缩成方正、敦实的“秸秆方块”。 “如今,在我们梁家村,没人在地里焚烧秸秆了。”这玉米秸秆也有人收购,不用再就地焚烧,也不用咱下地费事儿,还能赚上一笔额外收入。一公顷300块钱,真不赖! 就地燃烧污染空气,往村里运费钱费力,还影响村屯环境,存在火灾隐患。“秸秆一度成了玉米丰收后的烦恼。”“眼下,农民刚刚收完玉米,我今年的秸秆收购工作就开始了。你看,这台威猛404秸秆打捆机,一天能处理10公顷的秸秆。”当地玉米秸秆经纪人徐志有介绍说,他从事玉米秸秆收购生意已经有三个年头了,每年都能收上1500公顷的秸秆,总量达1万余吨。“每公顷土地能出7吨左右的秸秆,经过压缩打捆后每吨能买280元。刨去人工、机械的成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这么多的秸秆往哪儿卖呀?”徐志有说,几年前,一家以秸秆燃料为主的生物发电厂——国能德惠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在德惠市开发区落户生根。每年能“消化”掉大量的秸秆用于发电。 在国能公司的生物发电厂,记者看到一座座小山丘般的玉米秸秆、水稻壳、花生壳被几辆大型推土机源源不断地推向传送带到一台高温高压的电站锅炉中。 “电厂日燃烧秸秆、谷壳等燃料800吨,发电量70万千瓦时。”据该公司燃烧部经理彭鹏介绍,国能德惠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目前已经建成一座以玉米秸秆燃料为主的生物质发电厂,年发电量达2.2亿千瓦时,年消化秸秆30万吨,相当于15万吨标准煤。这一项目,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节约了生物能源,为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还每年为周边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对缓解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型收割可造纸 本报记者 李中良 在二道区三道镇的市农机实验基地里,伴着农机的阵阵轰鸣声,一台红绿相间玉米收获机正飞快地将一株株玉米放倒,一次性完成了割秆、摘穗、剥皮、果穗装车、秸秆完整回收并成堆地堆放于田间,吸引众多农民关注的目光。 “哎呀,这种玉米收获机好啊。”二道区三道镇农民王飞说,这几年他一直在找一种玉米收获机,既能采摘玉米、给玉米扒皮,又不粉碎秸秆,没想到在自家地边儿上就看到了。 “我做梦都想买一台这样的收获机。”王飞说,2009年以来,双阳区、农安县、德惠市等地陆续建起了造纸厂和生物质发电厂等,这些项目都要用玉米秸秆作原料。每年秋天,这些厂子都会以每吨两三百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玉米秸秆。“有这样一台农机,既不耽搁机械收获玉米,地里的玉米秸秆也可以卖钱了,我准备跟厂家预定一台。” “这是我们公司投资800万元、历时三年时间才研发出来的。”省祥和高新农机研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景义介绍说,这台自走式四轮驱动回收秸秆玉米收获机,能将玉米秸秆完整、有规律地回收,并成堆放于田间。 “这是我们的第四型机,实地看效果非常好,割秆彻底,果穗、苞叶摘得很干净,秸秆也比较完整;果粒损失得较少,可以放心交给农民使用。”周景义说,这种新型玉米联合收获机顺应了国家加快发展、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大形势,也解决了农民完整地、机械化回收玉米秸秆的需要。“据测算,如果我省目前已建、在建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全部投产,对于秸秆的消耗能力将达到全部秸秆的1/3。”
秸秆颗粒变燃料 本报记者 张晓黎 初冬时节,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农安县农民,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第二轮增收——让玉米秸秆变废为宝。 “过去,玉米秆要么扔掉了,要么烧掉了,现在却成了宝贝!”农安镇农民刘臣星告诉记者,他们村有好几个玉米秸秆加工户,村民们都把玉米秸秆卖过去加工成饲料或燃料。 记者随后来到农安镇一家秸秆颗粒加工厂。工厂毛经理告诉记者,厂子已经办了好几年,发展得越来越好,产品远销到全国各地。 “农安县是产粮大县,玉米种植面积在27万公顷以上,年产玉米秸秆250万吨左右,除去农民烧柴和做家畜饲料用掉100万吨,每年剩余150万吨,这些秸秆容易引发火灾,而且严重影响村屯环境卫生。”农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丰富的资源也带来了烦恼,为破解这个难题,他们引入吉林鼎基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吉林东旭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绿能秸秆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让秸秆变成燃料。 记者在鼎基新能源公司看到,这里机器轰鸣,一派忙碌景象。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引进荷兰技术,建设了秸秆颗粒仓储中心、机械制造中心、生物质锅炉及秸秆产品研发中心,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向加工户提供设备,回收成品,产品销往国内外。 据介绍,预计到2015年,农安县秸秆颗粒加工企业将发展到1200户,实现剩余玉米秸秆全部转化;将全县现有477台燃煤锅炉逐步改造成以秸秆颗粒做燃料的生物质锅炉;拟在县城北部或南部新城建设一个以秸秆颗粒做燃料的热力公司,实现年消耗秸秆颗粒50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