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霍邱县采访时发现,很多人认为当地秸秆回收状况渐入僵局,是政府承诺的补贴没有到位。霍邱县环保局一位相关负责人透露,报道刊发当日上午,霍邱县政府召集大部分乡镇负责人召开了秸秆禁烧会议,并在会上部署解决补贴一事。
“落实的补贴集中在转运站的秸秆运输补贴和建站补贴两块。”该负责人表示,秸秆由回收点运往凯迪电厂,政府将按照80~100元每吨的价格发放给收购点;而政府还将发给每个回收点20万元建站补贴。“这些补贴都是政府当初承诺的,目前财政、环保、审计几个部门都统计好了,最近就可以下发到乡镇去。”
随后记者致电霍邱县部分乡镇收购点负责人,他们表示,已经接到政府要打补贴款的电话通知。
霍邱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厂的补贴则是另一回事,因为国家已经给了电厂“电价补贴”,县里不会另行补贴。“目前电厂主要欠七八个转运大户的秸秆款项,总共还有两百万左右。”该负责人表示,“电厂说估计这个月底可以兑付完毕。”
按照设计,凯迪电厂一年的秸秆消耗量理论上能到30万吨左右,可去年只接收了17000吨左右秸秆就“消化不良”了。“电厂的设备经常坏,一坏就只能停产。”该负责人说,这也是秸秆发电项目普遍面对的技术瓶颈。
探访
企业:回收秸秆要倒贴
除了霍邱,我省还有多地大力推广了发电等秸秆绿色回收项目。比如2012年,合肥就有两个大型企业投入运营,一个是利用秸秆制造肥料的安徽军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另一个是庐江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昨日,记者来到军科公司探访,工人正在用动植物原料加工肥料,可秸秆库里却是空的,用于加工秸秆的机器也显得破旧,似乎很久没用过了。该公司一位黄姓负责人告诉记者,2012年,公司回收秸秆2000吨,可去年只有500吨。“回收秸秆成本特别高,我们是开车到田间地头收,运输费都是自己贴。”该负责人表示,去年公司回收500吨秸秆,政府补贴近6万元,企业却倒贴了近10万元,“今年我们还要坚持收,估计还是会亏本。”
□延伸
专家:秸秆发电不合算
秸秆发电项目是否真能破解秸秆禁烧难题?对此,安徽农科院专门从事秸秆研究的李希青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秸秆发电,我觉得就像个‘永动机’的概念。”李教授解释说,“永动机”只是听起来很美。“用秸秆发电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说是完全不合算的。”
李教授告诉记者,据他调查,我省目前完全靠秸秆发电能正常运行的电厂几乎没有。相当一部分生物质电厂根本就没有投产发电,还有一部分电厂利用的根本不是秸秆,而是用林业废弃物压块来燃烧发电的。李教授说,这些电厂如果靠秸秆发电根本无法生存,必须要有国家的扶持。
“即使把秸秆压块,它的能量密度也不够;即使把生态能源效用全部考虑进去,也是不合算的。”李教授表示,这就是秸秆发电目前面对的最大技术难题,而且破解这一难题,目前还非常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