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秸秆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或在上年基础上提高了5个百分点,完成了试点目标任务,带动了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整体提升。如山东省实地考察的试点县曲阜市、岱岳区、齐河县、滨城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24%、93.73%、95.23%,基本实现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从试点省火点数来看,2016年10个试点省火点数为11624个,较2015年降低了32%,表明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在减少秸秆露天焚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农户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通过试点,农户节本增收率均达到5%以上,相关秸秆利用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也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增加了效益、提升了发展能力,试点地区农户、企业、合作社对政策的满意度均超过90%。农户们普遍反映,中央试点的政策好,不仅解决了他们头疼的秸秆出路问题,而且还增加了他们收入,提高了耕地肥力,真是一举多得、变废为宝。
(三)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
试点地区注重培育发展秸秆收储运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大做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基础平台,着力解决秸秆从田间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如江苏省睢宁县将97%的中央财政资金集中用于支持秸秆收储组织建设,用于新建秸秆收储中心和购置收集打捆机械;海门市建立了“组收集、村转运、区镇加工”的秸秆收储运输体系,全市12个区镇建立了11个秸秆收储中心,解决了单个农户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四)秸秆利用技术模式初步构建
各试点省均建立了技术支撑和全程技术服务的工作机制,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推广。各试点县注重总结技术模式,推动形成本区域秸秆处理利用主推模式。如安徽省探索出了寿县秸秆分级利用联产模式、霍邱县秸秆沼气能源化利用和饲料化利用模式、灵璧县秸秆清洁制浆造纸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化模式、临泉县秸秆制生物质天然气产业化模式和凤阳县秸秆炭基肥及气化发电联产技术模式等。山东省探索出了曲阜市“秸秆全量化机械还田+深耕深松技术+秸秆快腐和免耕播种配套”技术模式,岱岳区秸秆粉碎、深松、旋耕整地、小麦精播、镇压“五位一体”机械深松精细化还田技术模式,齐河县“机械化收获+精细化还田+撒施秸秆腐熟剂+增施尿素+深耕作业+旋耕作业”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技术模式,兰陵县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全覆盖”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提炼和形成,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试点地区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工作格局。黑龙江省建立了由省领导挂帅,农业、发改、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各试点省均加大了对国家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用电、用地、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同时在农机购置、交通运输、收储运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台针对性的配套政策,不断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政策红利。
尽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部分项目推进缓慢、支持内容有待完善和模式探索还不充分等。下一步财政部、农业部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绩效考评,督促各地加快项目的推进速度,完善支持方式,加大试点模式的提炼、推广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