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收季节,我国一些农村焚烧秸秆非常普遍,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烟雾,既造成重大污染,也存在安全隐患。20日,一条万吨级生物质燃油生产线在武汉正式投产,以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可以加工转化为航油、汽油和柴油,供飞机汽车使用。这一被称为“革命性”的生物质能源实验,能否破解石化资源逐步枯竭的危机?
秸秆变燃油梦想照进现实
20日投产运行的阳光凯迪生物质燃油燃气厂位于武汉市东郊一片荒山之中。占地300多亩的厂区,分为原料区、气化区和液化区。“我们吃进的是秸秆,吐出的是生物质油。”武汉凯迪研究院院长张岩丰告诉记者,因看到生物能源巨大的市场前景,2004年,公司开始探索如何将自身的“秸秆发电”技术优势转换为“秸秆变燃油”。
为此,凯迪公司自主研发生物质能化学热分解与费托合成技术,利用非粮食的农林废弃物生产航空煤油、汽油、柴油。2011年,科技部在凯迪设立生物质热化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超过200项专利和3000多项专用技术。
与凯迪一样,2008年10月,我国第一个年产1万吨纤维素乙醇示范装置在河南天冠集团开始运行,两年后就开始盈利,现已大规模生产。生物乙醇是指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将各种生物质转化为燃料酒精,可以单独或与汽油混配制成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生物质能源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是成熟产业。长期关注生物质燃油的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津培说,我国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技术如果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将是新能源领域一场产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种植能源新时代。
程津培表示,人类社会260年工业文明是在高碳的化石经济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对化石经济的过分依赖已经把人类社会推到了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及社会危机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