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控污染,京郊全体行动起来。
上周,门头沟火村,劣质煤阻击战打得漂亮。
秸秆情况怎样?记者直奔秸秆大村——顺义北务镇仓上村。
全村不见一根秸秆
从木北路向南行驶,沿途目光所及,是一栋栋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
这里就是仓上,顺义有名的蔬菜专业村。
隆冬时节,蔬菜冷棚已经清耕。奇怪的是,往年堆放在道路边沟里的秸秆,现在统统不见。记者二人分头到地里转了转,大棚前后没有,地头的排水沟没有,垃圾池里也没有。
进村。敲开两户农户的院门,探头望去,院子里各种家什儿堆放得整齐。秸秆?一根也瞧不见。
“这季节你们还想找秸秆,早清完了。”说话的是王永元,仓上村的全科农技员。他告诉我们,去年11月底之前,全村的2000多吨瓜菜秸秆已经全部清运出村,“哪儿也别想看见。”
秸秆全出村,这在仓上村还是头一回。和京郊大部分村庄一样,处理秸秆是仓上村几十年的老大难。“一年一亩菜地怎么得产三四吨的秸秆。放火一烧,最省事儿,可冒浓烟,污染空气。搁地里埋了,时间长了,又污染水源。”
这几年,北京雾霾天气频发,秸秆焚烧全面叫停。大量秸秆堆在田间地头,影响环境,也是污染隐患。
“打从去年起,春秋两茬秸秆我们全送出了村,现在是上不污染天,下不污染地,中间不污染人。”王永元风趣地说道。
“都送到了哪儿?”
他大手往村西北方一指,“秸秆回收站。”
秸秆去哪儿了?
这处回收站在仓上村外几公里处。记者赶到时,厂区里正一片忙碌。一台大型粉碎机在露天场院里轰鸣作业,传送带上的秸秆被大口“咀嚼”成碎末。
“别说仓上村了,顺义杨镇、大孙各庄、李遂、北务四个镇60多个村的秸秆都往这儿送。”回收站的负责人刘子健接待了记者。在他身后,是一座绿色“大山”,细看全是茄子秧、西红柿秧、西瓜秧一类的蔬菜秸秆。
“这是初发酵区,秸秆进入厂区的第一站。”刘子健说,在发酵菌剂的作用下,秸秆会一点一点变软,大约一个月后,完全软化,这样更易于粉碎。
穿过场院里的粉碎区,远远地就闻到一股酸臭味。“前面是发酵区,味道有点儿冲,不习惯吧?”刘子健笑着说。发酵区里,粉碎后的秸秆混合着牛粪,被建成了一条条十米多长、三米多宽的垄,上面还覆盖着一层白色粉末。一旁的工作人员解释,这层白粉其实是微生物菌剂,在菌剂和氧气的共同作用下,粪便和秸秆的混合物经历30多天的发酵,就可以变成有机肥了。
有机肥啥样?在成品仓库,记者一睹真容:这是类似于土壤的黑褐色粉剂,用手抓一把,有锯末般的松软,放在鼻子底下还能闻到一股酸酸的味道。
“别看它是秸秆加工出来的,保肥、保水,还能改良土质。”刘子健说。去年,利用顺义四个镇回收的秸秆,厂区共生产有机肥1.2万吨。
这上万吨的有机肥去了哪儿?
刘子健掏出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列了几十个正在使用有机肥的村庄名称。其中一处,就是距离秸秆回收站不远的余地村余地农庄。
有机菜“一枝花”,秸秆当家
余地农庄,一处占地80亩的温室菜园。
下午三四点钟,太阳已经有些西斜。撩开一栋温室的棉布帘,融融暖意依然直扑人脸。茼蒿、圆白菜、紫甘蓝、乌塌菜等,一畦畦,翠绿、金黄、紫红,春意盎然。
“进来看看吧。”招呼记者的是农庄负责人周宝国。紧靠温室入口,是一片绿油油的茼蒿、小油菜。光顾着拍照,记者不小心一脚踏进地里,抬起脚来,地面上赫然一个大脚印,量一量,足有小拇指的一个指节那么深。
“土这么暄?”
“有机肥用时间长了,土就是暄!”周宝国很有些自豪地说。过去,种菜种粮都愿意使化肥,“效果短、平、快”,但时间长了,土壤板结,肥力大不如从前。这几年,农庄使的都是秸秆加工的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土变松、变透气了,感觉板结的土地,又一点点“活”过来了。
自由“呼吸”的土壤,最招小动物喜欢。大棚深处,正在整地的工人挖出一锹土,一个细细长长的小家伙,从松软的土壤缝隙里怯生生地探出了脑袋。
“是蚯蚓!”
“夏天更多!一浇水,满地拱。”
在一畦黄心乌塌菜菜地里,记者还发现了十好几只褐色的软体蜗牛,有几片菜叶已经被小家伙们咬出了窟窿眼儿。
“土壤健康,它们才爱来。”周宝国说。施有机肥后,土变暄乎了,肥力跟上了,结出的菜果也比市面上的香甜。“一公斤菜30元,还供不应求呢。”
秸秆循环利用,不仅是顺义区,其他地儿也有好招数——
延庆张山营镇将鸡粪和玉米秸秆混合生产沼气,并提纯成天然气,通到农户家里,可以做饭,也可以取暖。农户用秸秆换燃气,又实惠又便利。
昌平南邵镇的金六环农业园里,秸秆粉碎铺在地底下,成了草莓的“生态垫”,既能提高地温,还能改良土壤……
“秸秆还能做成建筑板材、饲料什么的,用途非常广阔。”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秸秆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在各区加紧建设。去年,全市25万亩小麦秸秆、94万亩玉米秸秆变成了肥料、饲料和燃料。加上瓜果菜秧等农业废弃物,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1%。
“不让一缕烟飘进城。”这名负责人表示,目前,蔬菜废弃物和深山秸秆处理还存在一些困难。打通途径后,不出几年时间北京将和秸秆污染彻底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