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收”促“用”有利于实现秸秆“四化”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自然也是农作物秸秆生产大国。按目前粮食年产量6亿吨、谷草比1:1.5计算,农作物秸秆理论产量高达9亿吨。那么这些秸秆要如何处理呢?侯宇轩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国对秸秆处理的方式以机械还田为主,此外,还有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等处理方式。
为何利用方式这么多,焚烧秸秆的现象还是如此严重?侯宇轩认为,在秸秆的收、储、运、用的步骤上最难的是收。“此次《通知》对农户购买配备秸秆粉碎还田或捡拾打捆设备予以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解决秸秆收集的难题。”生物能源资深专家、中国投资协会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庄会永表示。
庄会永对此表示赞同,但他也表示,除了“收”是难题,“用”亦是困难。“没有规模化和及时的‘收’,就没有规模化和及时的‘用’,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必须双管齐下,以收促用,以用促收。”
庄会永强调,“收”的环节关键是成套装备和成本问题,环保是要有成本付出的,秸秆的收集和储运是需要投入成本的,低成本甚至不花钱的“收”是幻想。从理论上讲,农作物粮食籽粒都能机械化收集上来,秸秆收集技术根本不是问题。“但是我们如果寄希望于农民或者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去无偿、免费或者以很低廉的成本完成秸秆收集,达到环保目的,是错误的认识。”当前情况,对于农民而言,就地焚烧是性价比最合算的处理方式。要解决秸秆就地焚烧污染的问题,就必须回答“环保秸秆处理谁来投资”的问题。目前这个投资农民无力承担,也不应该全由农民承担。
“实际上,中国目前多种秸秆收集处理的模式和路线是完全可行的,成本也是可控的。”庄会永认为,成套装备和规模化利用模式也在生物质直燃发电等产业的带动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对不同的秸秆原料都有很多的成功案例,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下一步秸秆的乙醇、肥料、热电等综合利用技术越来越成熟,规模和配套也日趋完善。“此次《通知》明确提出支持综合利用,是很明显的认识到了以‘用’促‘禁烧’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