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秸秆网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监管 » 名家论道 » 正文

丁海:农作物秸秆回收产业链亟待完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5  浏览次数:836
       中国秸秆网综合报道,  进入生物质能源发电行业已经十几年的丁海指出,秸秆回收产业链中间环节过多,利润被大大压缩,是秸秆回收企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何会有这么多中间环节?

据丁海介绍,“秸秆收集行业需购置粉碎机、抓草机、打捆机,还要建设简易场地和棚库,需要一次性投资20万元左右,而一般农户不会花这个钱。(如果不做这些投资),小麦、玉米和棉花等农作物秸秆的收集基本上全是靠人工。而由于秸秆资源分散、季节约束性强,一个人配一台农用三轮运输车,几天只能收集15亩左右,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工作效率低。”

“即使有少量的收集、加工设备,也存在或秸秆加工机械与原有农机不配套,各类技术的集成组合不够完善,秸秆加工机械的技术培训和服务跟不上等方面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户从事秸秆回收的积极性。”丁海说。

农户不愿做,就为秸秆经纪人提供了市场机会。

目前,大多数电厂原料实行委托代理收购,从收集、打包、储存再集中向电厂输送,去掉运输储存成本和代收点等中间环节的扣除,利润被进一步压缩。

秸秆发电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上网电价,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一执行了0.75元/(千瓦·时)(含税)的标杆上网电价,而近几年,秸秆收集、加工的人力成本、运输费用不断提高,造成生物质发电成本的持续攀升,而生物质电厂的上网电价却是固定不变的,电厂的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在现阶段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下,由于农户资金、技术和规模的制约,秸秆回收行业普遍面临收集难度大、中间环节多带来的原料成本高企问题。那么,如何减少中间环节,从农户手里直接获得原料?

谷未来经营一家从事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中型企业,他的公司在河南建有上万亩生态示范基地,可消纳周边三个县的几十万亩土地产生的秸秆。

“我们首先要派机械到田头去,帮农民把秸秆打碎、打成捆,这会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没打碎的一车只能运半亩(产生的秸秆),打成捆就可以运四亩了。”谷未来介绍。

而即便已经负责完成了打碎打捆,谷未来的公司也不承担秸秆的运输费用:“我们给农民每捆1元的运费,让他们自己运到我们的基地来,这样我们就省了养车、养司机的运营成本。而农民用自己家的车运200捆,运费也就二三十元,我们给他一车200元的运费补贴,他也有得赚。”

“我们计算过,每五公里建一个回收基地是最节省运费的,这样农民有得赚,我们也不会赔。”谷未来说。

丁海也认为,“秸秆回收是一个产业链,不同的环节要由不同专长的人来做,即专业人做专业事。”秸秆回收企业要清楚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准确位置,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克服农业经营格局的限制,降低秸秆回收的中间成本。

还有不少农民直接把秸秆给中间经纪人,或者直接烧掉,这也是造成秸秆回收企业原料不足、价格高企的原因。

“要提高农民从事生物质产业的欲望,与农民算清账,让农民了解秸秆收集、加工、储存、运输各个环节的费用,清楚出售一吨秸秆能够获得的实惠。“丁海说:“农民淳朴可爱,要他们为你付出,你就必须对他们实实在在,让他们清楚出售一吨秸秆能够获得的利益,他们会主动去做。这样就可以尽量规避经纪人的介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费用,让广大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法律声明 | 秸秆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辽ICP备160103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