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德国的“济南-德国科技孵化器”里,山东以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学会了一门高科技“魔术”,能让秸秆变成“木炭”,或者硬度极高的板材。据了解,这门“魔术”全球只有两个国家掌握,一个是德国,另一个是西班牙。

一根秸秆竟被压缩成手指头大小的“木炭”
在向记者推荐“济南-德国科技孵化器”里的高科技企业时,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特意提到山东以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声称这是一家致力于可再生清洁能源生产的企业。
一见面,山东以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季囡就如变魔术般给记者拿出一塑料袋的“木炭”来。每根“木炭”如手指头般大小,黑色的,拿在手里感觉很硬,但不会把手指染黑,是一种干净而小巧的“木炭”。
韩季囡告诉记者,一根小小的“木炭”的前身其实就是一根长长的玉米秸秆。“我们用一种高科技技术,使用特殊的机械设备,将秸秆粉碎,压缩,然后炭化,热值没有任何流失,还便于运输和存放。”她表示,秸秆除了可以变身为“木炭”外,还可以制成板材,硬度很高,能够代替防腐木。﹃大咖﹄核心技术来自欧洲最大的应用科研机构
“目前掌握秸秆炭化技术的全球只有两家,一家在德国,另外一家在西班牙。我们这个秸秆炭化技术是从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引进的。我们已经入驻‘济南-德国科技孵化器’,在德国有两名员工。未来,我们将在生物质能源领域有更紧密的合作,一起发明新技术,研发新设备。”韩季囡介绍。
据了解,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949年3月26日,总部位于慕尼黑,以德国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约瑟夫·弗劳恩霍夫的名字命名。该协会下设80多个研究所,研究经费10亿欧元,其中至少40%的经费用于社会性、非商业化的科研工作。该协会是公助、公益、非盈利的科研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
“这家协会有15000名科研人员,一年能为3000多家企业客户完成约10000项科研开发项目,其中2/3来自企业和公助科研委托项目,另外1/3来自联邦和各州政府。由于既有庞大的技术力量,又有雄厚的资金,这家协会能始终确保其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情怀希望农民用上清洁能源不再焚烧秸秆
“去年9月和今年4月,我们公司两次参加济南市、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牵头举办的济南-欧洲企业对接会。8月30日,德国有一个‘秸秆生物制气’的高端论坛,其中有一个环节专门用来介绍秸秆能源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韩季囡告诉记者,她是从农村出来的,有乡村情怀,一直梦想为农民寻找到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我们国家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2020年发展目标是5.99亿吨标煤,其中生物质能源占43%,生物质能源需求的存量和增量巨大。我们下一步将基于收储运一体化的核心技术,大力研制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收储运一体化平台等智能农具,以及改善山地、丘陵地带农民作业方式的便携式农机具。我希望农作物不再被焚烧,这样就不会污染环境了。”
韩季囡表示,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山东以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还将向天然气、发电、有机肥等方向发展。比如,利用秸秆发电后,废渣还可以与鸡粪,甚至鸡毛掺在一起,通过配比制成有机肥;对土壤进行监测,做到精准施肥和精细化施肥,既不多施肥,也不少施肥,还不污染土壤。 (本报记者 黄智义)